今年二季度以来,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加,我国推出系列增量政策稳就业稳经济、稳市场稳预期,推动高质量发展。随着贸易紧张局势趋缓,多地部署支持企业抢抓外贸窗口期,明确要提升服务保障质效,帮助企业更好地拓市场、抢订单。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落实各项服务保障措施的关键环节,记者了解到,当前银行机构在支持外贸企业过程中,一方面,借助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通过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下称“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精准对接外贸企业,及时、高效提供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强化与保险机构等协同联动作用,共担风险,推进银行敢贷、愿贷、会贷。
助企抢抓外贸窗口期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5月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紧张局势缓和,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云南、重庆等多地进一步部署安排,支持企业抢抓外贸窗口期。纵观这些省市在贸易领域提出的金融支持政策,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强化银保联动共担风险让银行“敢贷愿贷会贷”、专项资金予以贷款贴息支持是政策发力的三条主线。
例如,浙江省慈溪市5月13日即指出,政府端将聚焦抢抓时机提振发展信心、全面落实全链条保障、构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格局等方面,做好下一步工作。其中,要关注企业流动资金安全,优化信贷、出口信保服务,减轻企业负担。
同日,福建省制定发布了《福建省外贸企业服务工作指引》,明确对年出口7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出口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保费全额补助;福建省商务厅将会同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建省分行设立900亿元外贸专项信贷额度,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降低外贸企业融资成本,多品种满足外贸企业融资需求。
除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外贸强市、强省,其他省市也在积极出台稳外贸应对举措。同样是在5月13日,云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已于日前推出的2025年第一批推进外贸稳进提质政策。
增设外贸工作组
强化融资支持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日前提到,金融监管总局将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在金融纾困层面,要将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推动银行加快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应续尽续。
证券时报记者从多地金融监管局了解到,这项工作前期已在落地实施。从具体操作来看,是在现有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下,单列外贸板块;部分地区还明确,在市级层面组建成立外贸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包括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商务部门、金融管理部门、海关,以及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等,专项负责推动小微外贸企业融资、投保有关工作。
“在实操层面,外贸工作组与前期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本质内容相似。”接近监管人士告诉记者,工作组会根据走访企业情况、摸排资金需求,形成相应清单推荐给银行。
某国有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项政策非常重要,原因在于,此前商业银行的普惠口径不区分外贸类,扩展之后,有利于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形成的推荐清单,也进一步便利了银行拓展业务。
银保联动推动产品创新
出口信用保险是强化外贸企业金融支持的重要抓手。近期,不少地区正在开展2025年度出口信用保险外贸中小微企业统保工作。例如,深圳市商务局就制定了2024年出口额800万美元(含)以下外贸中小微企业统保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市场,防范收汇风险。统保企业可直接向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免费领取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无需缴纳保费。保障期限为2025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根据名单,今年深圳拟统保企业数量为38457家。
除了风险保障,作为政策性金融工具,出口信用保险服务还在市场开拓、信用管控、融资增信方面发挥作用。强化银保互动,推动多方共担风险也是跨境贸易领域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之一。
“当前外贸面临严峻形势,中国进出口银行持续加大产品模式创新,用足用好小微外贸企业风险共担转贷款,通过分担商业银行承担的小微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带动商业银行对外贸领域小微企业敢贷、愿贷的积极性。”中国进出口银行深圳分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这一创新模式已为百余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小微外贸企业提供3700万元信贷支持。
除了金融方面的支持措施,当前各方对于财税政策同样有所期待。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撰文指出,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应通过财税金融工具精准施策。其中,实施定向减税与补贴政策,参照2024年自贸区政策对冲关税成本的实践,对出口依赖型企业阶段性减免增值税或加计出口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