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至18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召开。在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数字金融”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王正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张鹏等业内专家围绕数字金融发展现状、技术应用、监管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肖钢在主旨报告中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数字经济延续良好发展态势,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两位数,显著高于GDP增速。其中,数字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数字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整体服务业5个百分点,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投资热度高涨,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1%和10.5%。数字消费呈现供需协同特征,网上食品消费、以旧换新模式拉动线上消费增长,东部地区在数字经济法人单位数量、上市公司营收等维度持续领跑全国。
肖钢表示,在数字金融领域,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应用成为关键突破点,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实现“AI平权”,金融机构科技投入更注重效率,证券业投资强度居各子行业之首。金融数据市场建设加速,金融机构探索数据资产入表、证券化等创新模式,首单数据资产证券化落地。他强调,需从完善产业生态、构建生成式AI治理闭环、建设高质量金融数据市场三方面破解发展堵点,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针对“AI+金融”的关键切入点,张健华提出,金融业需围绕核心功能探索AI技术适配性,在客户匹配、需求挖掘、风险控制全流程发挥技术优势,同时注重投入与机构能力匹配,避免盲目跟风。他强调,AI是“倍增器”而非万能工具,金融机构需平衡技术应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警惕算法黑箱与数据滥用风险。
莫万贵聚焦监管治理,建议构建包含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科技公司等六类主体的“治理闭环”,金融机构需审慎评估技术适配性,监管部门应推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监管科技建设,防范市场共振与系统性风险。
李振华分享了蚂蚁集团在AI赋能普惠金融的实践,提出大模型通过拟人化交互、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等能力,降低服务成本、提升风控精准度,推动“千人千面”个性化服务落地。他呼吁建立金融领域应用分级制度、指令数据合作生态及共享基础设施,避免技术鸿沟加剧。
张鹏从技术视角分析,认为大模型不仅是工具,更是金融体系中的“变革性变量”,将推动金融服务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他表示,技术落地需跨行业协作,推动数据标准、规则共建,最终形成范式级变革。
论坛尾声,嘉宾们对数字金融未来方向作出展望。张鹏期待数字金融成为“润物细无声”的基础设施,以技术、数据、监管为支撑提升服务可及性;李振华预测AI大模型将助力中国金融机构形成国际竞争力,需同步完善监管框架;莫万贵强调数字金融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带动作用,需以“安全与公平”为前提;张健华则提出从“数字金融”迈向“智慧金融”的升级路径,预见行业智能化爆发式增长。
本场论坛,与会嘉宾通过宏观数据解读、微观案例分析与前瞻性思辨,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金融的发展脉络——技术创新与风险治理并重、效率提升与普惠公平共行,为行业在新科技浪潮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供了多维思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