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5月19日电(记者高少华)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和零点有数19日联合发布报告显示,基于2024年度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持续性监测数据发现,86.35%的民营企业对地方围绕产业促进营商环境发展有所期待。目前,东部地区仍是产业营商环境建设改革最密集、创新成果最聚集的区域。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极大增强了对于国内外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政务营商环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基础上,各地开展产业营商环境建设既源于基层创新实践的活力驱动,也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制度设计。当前,各地围绕产业构建营商环境的态势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培育环境建设,正呈现趋于一体化的态势。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和零点有数研究发现,基层创新作为产业营商环境改革“试验田”,通过差异化探索积累丰富经验,近两年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势能,正转化为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动力。越来越多省级政府在年度工作会议、行动方案中,旗帜鲜明提出围绕产业谋划营商服务举措。2024年至2025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5个地区在政府工作报告或专项行动中直接提到优化“产业营商环境”相关任务。比如,上海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中,明确将“提升产业营商环境”列为全市重要战略目标;安徽发布《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提出“因业施策”探索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海南2025年强调聚焦提升重点产业和特色产品营商环境等。
东部地区仍是产业营商环境建设改革最密集、创新成果最聚集的区域。在2024年至2025年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案例名单中,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福建、天津、北京等地案例数量占比达到一半以上。其中又以天津经开区、北京、广州等产业营商环境先行区域,以系统性、持续性的创新实践,引领着产业营商环境建设方向。
研究发现,当前在产业营商环境建设中,各地正通过聚焦关键要素培育来提升改革显示度。比如,各地紧扣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动基础设施供给从“粗放式保障”向“精准化定制”跃迁,形成以空间载体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的新范式;人才保障环境实现从关注当下到运筹未来,对人才在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形成前瞻认识;产业金融环境实现从普惠供给到垂直专精,地方通过聚焦产业特性来深化金融服务。
报告认为,当前关于产业营商环境建设还存在部分认识误区和实践偏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产业营商环境真实内涵认识不深。不少地区因缺乏清晰定义,存在认识泛化倾向,混淆产业营商环境与产业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等概念。二是产业营商环境建设未突破常规工作路径。部分地方政府营商环境工作理念因循守旧,缺乏主动创新和灵活应变能力。三是产业营商环境共建主体角色失衡。政府部门仍是产业营商环境建设的主导者,市场化营商环境破题不够,商协会、龙头企业自组织服务能力未充分发挥。四是建设实践中实证决策、智能决策不足。部分地区产业营商环境建设过度依赖经验判断,深入产业内部系统研究较少。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与零点有数发现各地在突出主题、供需适配、服务边界等方面仍有创新空间,为此也提出建议:一是公平、透明地探索“一业一策”。二是鼓励商协会围绕招商及营商环境建设机制、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十五五” 产业规划编制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三是通过调研与数字化手段精准响应企业需求、推进营商大模型应用,实施政策“免申即享”。四是加快新兴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立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