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募基金行业掀起人事变动潮。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41位基金经理离任,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业内人士指出,行业白热化竞争叠加战略调整需求,倒逼公募基金通过人事重组寻求突破。
5月17日,景顺长城基金发布公告,宣布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辞职,离任日期为5月16日。鲍无可此前管理着多只基金产品,包括景顺长城价值发现混合A1、景顺长城国企价值混合 A、景顺长城价值边际灵活配置混合A、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A等。据2025年3月31日的数据,他共管理8只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62.07亿元,而在其管理规模的巅峰时期,这一数字曾超过270亿元。
从投资业绩来看,新华财经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鲍无可任职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16.07%,远超同期沪深300指数的4.24%,为投资者创造了较为可观的回报。
将视野放宽至整个公募基金行业,这种人事变动并非个例。据新华财经统计,2025年以来,截至5月19日,已有141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嘉实基金有12位基金经理离任。与此同时,新聘基金经理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2025年以来共有214位基金经理走马上任。
公募基金行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业务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和调整更为频繁。回顾2024年全年,共有357位基金经理离任,而新聘基金经理人数达到630人。
沪上一位公募业内人士坦言,从行业特性来看,公募基金领域竞争激烈,且市场环境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公募机构为应对这些挑战,往往需要通过管理层调整来引入新的战略思路。与此同时,股东结构的调整以及战略方向的转变,也会直接导致高管团队发生变化。在业绩压力之下,董事会可能会寻求具备更强突破能力的管理者。此外,个人职业发展的追求同样是促使行业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
除了高管离任潮之外,也有部分基金经理选择离开管理岗位回归投研岗位。
5月17日,易方达基金发布公告称,知名基金经理张坤因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离任公司副总经理一职。这并非个例,早在今年3月22日,易方达基金经理萧楠、陈皓同样因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离任了公司副总经理的职位。
上述人士表示,对于投研出身的基金经理而言,管理岗位的工作往往涉及公司战略规划、团队管理等诸多事务,分散了其在投资研究上的精力。而回归投研岗位,可以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市场动态、行业研究和投资组合的管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