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已满5年。为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和国际数据合作,探索数据流通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临港新片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跨境通”平台。自“跨境通”开通以来,总收付汇额已超人民币1700亿元,其中离岸贸易占比达80%。目前,平台服务入驻企业数量近150家,合作金融机构25家,已成功推动400多个国际贸易项目落地。
数据流通与
金融创新的先行者
“跨境通”平台具有六大核心功能:其一,智企服务。提供企业登记注册、税务协助、许可证申请等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在离岸经贸业务方面有白名单申请和财政扶持政策预审功能,为企业运营提供便利与保障。其二,离岸贸易真实性辅助验核。凭借强大数据集成能力,整合船舶档案、自动识别系统(AIS)和航运轨迹等数据,实时监控回溯船舶活动,确保离岸贸易真实性。同时,集成全球众多港口码头和航空公司数据,提供精准物流追踪和贸易验证服务。其三,普惠金融服务。通过分场景模型秒级审批,为白名单客群精准匹配银行普惠产品,推动金融业普惠化,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助力国际贸易活动。其四,跨境全账户金融服务。为居民、自贸区及非居民账户提供全面金融结算服务,便捷跨境资金流动,减少传统金融障碍,促进资金高效流转。其五,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构建服务体系,为境内外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低成本的供应链金融融资信息交互通道。其六,跨境贸易保险服务。提供保险服务,构建智能物流风险可视化平台,让企业了解物流风险,获取跨境保险解决方案,降低国际贸易不确定性。
尽管“跨境通”平台在赋能国际贸易和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企业在进行跨境贸易时需要满足多重法规要求,这极大地增加了合规的复杂性。例如,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以其严格规定著称,对企业处理欧盟公民个人数据提出了极高要求,包括明确的数据主体权利以及严格的处罚措施等。而美国则采用分散的立法模式,不同行业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数据保护法规。其次,监管力度与执行标准不明确。监管部门对数据跨境的监管力度和执行标准可能发生变化,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业务流程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例如,监管部门可能加强对某些敏感数据类型的跨境流动监管,这将对涉及此类数据的企业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以金融数据为例,如果监管部门突然加强对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力度,相关企业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数据处理流程,加强数据安全措施,甚至可能需要暂停部分业务以确保合规。最后,跨境支付体系依赖性高。目前,“跨境通”平台在跨境支付方面高度依赖SWIFT系统。然而,SWIFT系统并非完全可靠,可能会受到国际政治局势、经济制裁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国际政治冲突中,某些国家可能会被限制使用SWIFT系统,这将对依赖该系统进行跨境支付的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五点建议
促平台深入发展
首先,应强化法律保障,降低合规风险。应组建包含国际贸易法专家、数据合规专家等在内的专业法务团队,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法律法规,为平台上的企业提供精准的法律指导。同时,建立法律咨询机制,与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作,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法律咨询服务,降低合规风险。
推动国际法律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活动,推动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协调与统一。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台、企业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法律法规不一致性的方法。定期为企业举办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培训,提升企业对不同国家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培训内容应包括法律解读、案例分析、合规操作流程等,帮助企业掌握应对法律差异的方法。
其次,筑牢安全防线,确保数据流通。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建立更多双边和多边数据流通协议。建立全面数据安全与合规体系,包括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及跨境数据流通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鼓励企业建立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推动形成完善的数据安全生态。
在数据标准建设方面,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接,确保数据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无缝流通。通过与国际标准组织合作,推动数据格式、传输协议、安全认证等标准化,降低跨境数据流通技术壁垒。构建多层次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数据加密、隐私保护、合规审查和风险监控等措施。细化跨境数据流动准入标准与风险评估机制,优化企业数据出口审批流程,确保数据跨境传输中的隐私保护与安全管理。
第三,加强监管协作,保持合规运营。应积极与监管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监管政策变化和执行标准调整。定期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邀请监管部门领导和专家为企业解读政策、解答疑问。主动向监管部门汇报平台运营情况和数据跨境流动情况,配合检查和监督,展示合规性和安全性。
建立动态合规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监管政策变化,自动生成相应合规建议,使平台能够根据监管要求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流程和管理措施。提升企业自主合规能力。为平台上的企业提供合规培训和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合规制度,提高自主合规能力。提供合规模板、工具和案例,引导企业制定适合自身的合规策略。
第四,拓展支付渠道,降低依赖风险。应积极探索多元化跨境支付渠道,降低对SWIFT系统的依赖性。与其他国际支付系统合作,如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区块链支付平台等,为企业提供更多支付选择。推动与各国本地支付机构合作,实现本地化支付,提高支付便捷性和效率。例如,与当地银行合作开展跨境支付业务,利用当地支付网络和清算系统,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推动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积极参与数字货币研究和试点,探索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场景和模式。数字货币具有去中心化、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等特点,可为跨境支付提供新解决方案。与相关机构合作,推动数字货币跨境流通和兑换,建立数字货币支付生态系统,提高跨境支付效率和安全性。
第五,保障支付安全,维护金融稳定。提升平台支付安全技术水平,采用先进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确保支付信息安全传输和存储。引入多因素认证、生物识别技术等,增强支付安全性。实时监测支付交易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与银行、监管部门等合作,共同打击跨境支付欺诈行为,维护支付秩序。
建立全面的跨境支付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涵盖国际政治风险、经济制裁、汇率波动、支付系统中断等因素。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金融市场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可能影响跨境支付的风险信号。一旦识别出潜在风险,立即制定相应应急预案,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具体操作指引。预案应包括:支付渠道(如SWIFT)受限制或中断后,立即启用替代支付渠道;面临汇率剧烈波动时,指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汇率风险对冲;突发国际制裁或政策变动时,提供法律和合规支持,帮助企业快速调整交易策略。
(李湛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恩典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