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9 15:26:59 股吧网页版
黄琦:数字技术是全面绿色转型的“催化剂”
来源:人民网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民网自2022年以来,连续3年开展“数造新实体”课题研究,征集到600余项实践案例,并连续发布年度报告。近日,2024年报告正式发布,人民网对报告内容进行摘编公开报道。

  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数字技术在碳数据精准量化、碳足迹追踪溯源、环保治理智能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催化剂”。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时期,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数字技术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范式重塑

  纵观历史,历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能源利用范式的变化,这也是工业文明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主要趋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绿色转型纳入了“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框架,将深刻影响工业文明的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不断向各个经济部门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渗透和赋能,逐步推进能源资源、产业结构、消费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趋势,也要求数字技术创新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消耗的权衡。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以绿色化牵引数字化,人类社会正加速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

  我国数智赋能绿色转型深入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转型的实践,加速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道路。

  一是数智化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在能源产业方面,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处理系统等数智技术深度融入新能源产业,显著加速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如国家电网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光伏发展规划分析、光伏配变运行异常监测等模型场景,有效提升了电网运行效率和光伏消纳能力。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平均利用率由2018年的15%提升到2023年的50%以上。

  二是数智化推动低碳生产方式变革。数字技术不断嵌入产业链关键环节,全方位革新传统生产流程和业务模式,在提升高耗能企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并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

  三是数智化促进绿色消费迈向主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共享出行、无人驾驶、在线医疗等智能化生活生产场景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绿色建材、有机食品等绿色产品正在成为引领市场的主流,我国绿色消费逐步从“引导型”向“主动型”转变。例如,通过智慧交通合理规划交通流量,显著减少尾气排放;智能家居的精细化管理和调控,有效减少能源浪费。

  四是数智化赋能环保治理更加科学精准有力。数字技术使管理者更加精准地把握能耗、排放等相关数据,通过各种生产生活场景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政务服务、环境治理、管理决策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智慧大脑,整合了江浙沪18条数据链路和242项数据资源,为跨区域生态绿色共保联治提供了技术保障。

  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

  在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过程中,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政策协同度不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不强、创新要素基础不实等挑战。

  要完善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的政策统筹。强化系统性改革和布局,聚焦主要的用能行业、用能领域、用能设备数字化升级,分业施策、分类推进,系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要加快数字技术在绿色转型中的创新研发和应用扩散。围绕数字化能碳管理、电力数字孪生、环境数字化监测治理等方向,以财政补贴等方式对绿色转型项目、成果转移、创新平台建设等给予支持。

  要持续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数字技术创新要素配置。提高创新主体协作紧密度,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创新联合体、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强化专业知识、行业技术与混合技能的互动,激发协同创新活力,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汇集。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院长)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