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金融科技就是要讨论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科技。如果没有产业互联网加持,金融科技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的。”在5月18日召开的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发展”分论坛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表示,金融互联网应用目前的最高阶段就是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是中国推动科技金融的关键所在,核心的基础设施所在。
黄奇帆指出,过去百余年间,金融科技走过金融电子化、金融互联网阶段后,在当前进入了金融科技3.0版,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及6G移动互联网的一体化服务。
黄奇帆认为,在最近几十年中,金融科技的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平台的发展层次不断进步。金融互联网应用目前的最高阶段,就是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就是工商产业实体经济活动中,不仅是制造业的上游、中游、下游,还有零部件、原材料、整机制造的产业链集群,还包括与制造业强相关的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活动。
黄奇帆表示,现在产业链集群竞争已经不是制造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集群,而是包括制造业和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构成的产业链集群,产业互联网就是要构建“1+10”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制造业本身的产业链集群。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如果仅仅覆盖销售环节,把生产出来的产品BtoB、BtoC销售到全中国、全世界,那只是消费互联网。互联网应用的最高层次是产业互联网,是以“1+10”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的产业链集群被互联网全部“包邮”。“一旦实现‘包邮’了,就是金融科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杀手锏。”黄奇帆指出。
简单理解,只有实现“1+10”的产业链集群,才能实现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换。黄奇帆直言,以产业互联网为背景的金融科技是解决当下各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基础。没有产业互联网,中小企业各种各样的“难”和“贵”的问题,都无法解决。
黄奇帆结合数据进行了进一步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或者相对薄弱的环节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够。如果“十五五”规划(2026年至2030年),中国十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能够上升到GDP总量的30%(2030年达到30%),2040年达到35%或者更高一点,那么中国产业体系的附加值就会更高。
针对如何构建更有效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这一问题,黄奇帆围绕产业互联网的功能进行了说明。黄奇帆指出,产业互联网一旦到位,实际上它会产生5个功能,包括扩大产品销售规模、在产业链集群中叠加产生营业额,以及形成集制造、研发、物流、贸易、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互联网平台等。
黄奇帆进一步强调,产业互联网一旦形成,对中国的开放也有好处。例如,在跨境电商领域,早前政策提出建立“跨境电商+产业带+海外仓”,实际上就是电商行业要形成产业互联网,要把“1+10”的产业链集群一网打尽,推动中国海外出口更加扎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