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广东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广州企业注入强劲动能。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从新能源汽车到低空经济,政策红利正转化为企业研发创新的“催化剂”,推动广州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记者关注到,《若干措施》突出对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支持。近年来广州也积极以政策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定向赋能“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数字,则是广州系列举措成效的最佳注解:截至2024年12月底,广州全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367.07万户,同比增长7.97%;广州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60.3万户,增长11.6%,增速领跑全国重点城市。
政策靶向发力,破解研发“高投入”痛点
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在资金“输血”方面,《若干措施》中省级产业投资基金超万亿元规模,聚焦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年度贴息贷款总额达2000亿元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都将助力企业突破融资瓶颈。
作为扎根广州黄埔区的智能机器人企业,广东凌度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凌度智能”)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新政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缩影。据凌度智能副总经理黄健介绍,《若干措施》中,“制造业贴息贷款”政策直击企业研发成本压力。凌度智能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均超50%,2024年贴息政策预计可为企业节省一些融资成本。贴息贷款缓解了现金流压力,也让他们更敢投入下一代机器人研发。新政还通过“投早投小”的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他透露,“今年广东省高质量大会召开后,凌度智能受到很多产业基金的投资青睐,这都为我们的技术转化提供了弹药。”
成立产业金融专班、实施“专人服务、专属产品、专营机构、专业审批、专项考核”、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细分行业研发推出61款产品,最高可为企业配置5000万元信用额度……截至3月末,广州农商银行“12218”现代化产业贷款余额570亿元,较年初增长41亿元,增长近10%。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加快落实“投顾十条”“上市十条”“特资十条”“不动产资管十条”“数字金融二十条”“绿色金融十条”“并购重组十条”等专项政策,引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构建特殊资产管理新模式。这也是广州在资金层面服务“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据了解,2024年末广州全市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12.1%、6.5%。
日前,为推动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助力产业升级,广州市启动“益企共赢计划”,引导银行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与企业开展中长期全面战略合作,集成各类“耐心资本”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支持,以做好做优企业服务带动产业发展。
为了更好破解企业缺乏抵质押物导致的融资难题,广州农商银行等银行也通过贷担联动,让金融活水更好润泽企业。广东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为教育、政府机构及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设计研发的“专精特新”企业。该企业近年来经营形势向好,但由于下游客户结算模式及订单持续增加,该企业流动资金较为紧张,但由于缺乏可用于抵押的核心资产,融资存在一定困难。在企业亟须资金的关键时刻,广州农商银行携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建立信息共享、协同作业、风险共担机制,成功为企业提供3000万元授信支持,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场景驱动,为新技术新产品释放机会
此外,用地保障对于一些新兴企业而言也是创业成长的根基。因此,此次《若干措施》也在全省划定600万亩工业用地控制线,专项预留2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等方面下功夫,有助于精准保障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项目落地。
而广州近期也已经就推动用地保障支持“制造业立市”开展行动。5月14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出台《加强规划资源要素保障支撑广州“制造业立市”的指导意见》,在规划引领、用地保障、筹建服务等多方面推出系列举措,构建了广州“工业集聚区—工业产业区块—工业用地”的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全方位保障企业所需的产业空间。具体而言,广州将首次划设“工业集聚区”,单个集聚区用地规模约15-20平方公里,每个集聚区聚焦3-5个主导产业,覆盖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6个未来产业,引导产业错位协同发展。同时,前瞻谋划18个“科创集聚区”,推进土地储备,吸引科创龙头企业,而且还提供灵活拿地方式、优化筹建服务,降低企业成本,加速企业项目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广东省把应用场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应用场景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记者注意到,《若干措施》围绕低空经济、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持续推出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争取到2027年,全省累计建成不少于1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景创新试验区,每年促进不少于100项新技术新产品在省内实现首用首试。围绕低空经济、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持续推出一批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释放投资机会、拓展市场空间。千机科技集团 CEO 崔嵬对此深表认同,并直言政府可提供更多可复制的应用场景:“只需要明确的场景支持和标准化的监管规则。固定、透明的审批流程和运行规则,能减少企业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更专注于市场拓展。”
在低空经济的发展版图中,无人机表演无疑是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领域之一。千机科技集团便是这一进程的典型代表。崔嵬向记者介绍,公司的无人机表演业务已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我们的客户群体中,大概30%来自政府或政府关联企业,他们不仅采购表演服务,还会采购设备,由我们负责维护和运营。”这种政企合作模式,既体现了行业与政府的天然关联性,也揭示了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场景驱动。
崔嵬透露,公司正与广州海珠区推进一项重要合作:“我们将在广州海珠区建立常设表演场地,打造自动升降平台以实现全自动化表演,这个半公共性质的场地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他指出,常态化场景落地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固定场地通过自动化平台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变了以往临时场地依赖人工部署的模式;另一方面,可培养观众稳定预期,形成品牌效应以吸引更多商业客户。”同时,他强调此类合作离不开政府在监管层面的创新:“我们需与政府共同制定安全标准,涵盖安保、通信保障等,确保每场表演规范安全。”
正是由于场景的支持,以及本身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千机科技的出海业务潜力十足。崔嵬透露:“海外不断涌现新客户,尤其是希望采购表演服务的企业,这为我们提供了增长空间。目前出海业务已占公司收入的70%,今年我们的海外增长目标是100%。”这一数据背后,是技术实力与市场洞察的双重加持。但他也坦言,竞争压力不容忽视:“长期来看,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唯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
“引才”提速,加速“产学研”生态构建
对企业而言,找到匹配人才,企业的发展方能“如虎添翼”。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对高精尖缺和前沿赛道领域重点人才实行“一人申请,全家落户”等支持政策,为企业招引人才提供一体化支持,让来粤人才减少了后顾之忧。
在人才招引方面,广州早已行动。根据广州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此前印发的《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便提出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的“三业友好”营商环境建设理念,多措并举推动广州建设国际人才高地,鼓励科技人才勇闯“无人区”并积极优化国际人才往来便利措施。
一系列政策支持不仅缓解了企业短期压力,更通过长期机制设计,为广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硬核支撑”。
黄健表示,新政提到的“一人申请,全家落户”等人才政策已经显著提升企业引才效率。“凌度智能研发团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很迫切,我们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博士后基地,新政进一步打通了‘高校—企业’人才流动通道。过去招引高端人才需协调家属落户、子女教育,新政‘全家落户’条款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尤其对我们这种民营企业来说,也可以吸引来高层次人才”,据黄健介绍,今年他们在黄埔区委组织部、人社局的带领下,到清华大学、国科大等一流高校招聘,也正因为这些人才政策,让凌度等民营企业吸引来大量优秀的人才。
作为人工智能驱动的企业全球增长的数字化服务商,钛动科技CEO李述昊也对广东新政带来的“强磁场效应”感触颇深:当前中国企业出海正从“流量红利”转向“技术红利”阶段。
人才吸引方面,今年广东省部署“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大大助力了企业人才引进。钛动科技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专题招聘会专场,直接走进高校广发“英雄帖”,降低了企业寻才成本,提高了招聘效率。“百万英才汇南粤”政策支持下的“一人申请、全家落户”机制,显著降低了高端人才的顾虑,可以帮助AI科技创新企业吸引大量具备LLM研发、AIGC应用等前沿技术背景的专家加入,显著加速关键岗位招聘周期。本轮“政策护航+技术突围”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激发广东AI科技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广东成为AI企业从实验室走向全球化市场的关键跳板。
未来展望:广州落地新政需坚持“点线面网体”的实施路径
尽管全球产业链重构和技术封锁压力犹存,但广州通过政策创新已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主导、科技赋能”的良性生态。对于此次广东省推出的新政策,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张振刚表示,“这个政策非常全面,12方面政策包括引导性政策、协调性政策、激励性政策和保障性政策,比较系统地助力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构建新的产业体系。”
“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发展,需要基于共创共享共赢的原则,打造一个过程性的动力机制,其中包括政策动力、市场动力、协同动力、扩散动力和生态动力”,张振刚表示,此外还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将政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园区支撑和人才等五大资产结合起来,打造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动力机制。“广州在落地省级新政时不妨进一步强化支持力度,同时要坚持‘点线面网体态’的实施路径。”张振刚指出。
其中,“点”就是“抓重点大学、重点企业、重点平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线”则是强化四个链条融合,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比如在现有的汽车产业、低空经济产业等围绕核心技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以突破性创新技术支撑产业未来的发展;二是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建设既有广州城市特色和优势、又面向未来的产业链;三是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和资金链,政府可以鼓励、推动广州地区的高校配合未来产业链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发展相关学科专业,为广州的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充足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面”的层面上,广州要注重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人才集群平台的建设。
至于“网体态”层面,张振刚提出,要在构建城市数字孪生网络、工业互联网络和国际合作网络的基础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建设产业空间体系,产业标准体系和产业培育体系。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入城市文化,形成良性的、生生不息的共创共享共赢、互相促进又互相依存、既竞争又合作的城市产业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