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举办了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发展”主题讨论。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但仍存在金融对科技的支持重后期轻早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等难题,来自政产学研的6位专家就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开深入讨论。有嘉宾认为,要积极贯彻金融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大战略,同时借助综合金融+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黄奇帆:讨论金融科技要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
金融创新应该聚焦哪些关键领域以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和发展,如何看待平衡创新和风险问题?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认为,产业互联网将解决人类面临的最难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讨论金融科技就是要讨论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科技”。
黄奇帆指出,金融互联网应用目前的最高阶段,就是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不仅包括制造业的上游、中游、下游,零部件、原材料、整机制造的产业链集群,还包括与制造业强相关的十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
他进一步分析,十大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技术进步、制造业高端化的前提、温床、土壤、生态环境,而且本身就是GDP最大的增长极、独角兽最大的增长极,是服务贸易增长极,是高端装备、高附加值的基础。互联网应用的最高层次是产业互联网,是以“1+10”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的产业链集群被互联网全部“包邮”。一旦实现“包邮”了,就是金融科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杀手锏。
他最后归纳,以产业互联网为背景的金融科技是解决当下各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基础。没有产业互联网,中小企业金融难、贷款难,各种各样的“难”和“贵”的问题,都无法解决。
马蔚华:只有突破“四个不”,才能从跟跑创新到定位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有哪些亟待解决的挑战,会产生何影响?政府引导基金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认为,政府引导基金能够解决整个科技创新资金链中最重要的但是又没有人愿意投的部分。
他指出,2010年到2024年期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换率已经从25%提高到35%,但是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他认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包括创新链和产业链阶段性的断链;认知的偏离;政府的目标和市场的行为背道而驰;风险容错机制和风险追责不相融等四个问题。
马蔚华称,最近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高科技的融资渠道得到大幅度扩展。“政府引导基金应该起到组织这些资金协调起来的作用,建立母基金,这样在动员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科技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以及科技成果市场化方面,还是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马蔚华最后总结,科技成果转让是把科技成果变成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转让不仅仅是技术的转让,应该是技术与要素,也包括资本属性、制度环境、文化基因的适配的系统性过程。“只有突破不敢投早期,不敢面对风险,不懂得评估技术,不能跨界,只有突破这些桎梏,我们才能够从跟跑创新到定位创新,才能把科技成果的盆景变成科技产业的参天大树” 。
倪泽望:当前创投行业既面临困难时期又是最好的大时代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倪泽望在活动中分享了对于创投行业的一些观察和判断,他认为,当前创投行业既面临困难时期又是最好的大时代。
倪泽望表示,国家层面对创业投资是前所未有的重视,2025年国办一号文就是关于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和鼓励文件,包括规范方面的文件,应该说各方面非常重视。他还专门分析了5月14日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指出文件特别讲了要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设立创投基金。
倪泽望认为,创投行业正面临暂时的困难时期,行业募资、投资比较艰难。创投行业是以退为进的商业模式,中国的创投主要退出通道就是IPO(首次公开募股)。但受近几年IPO收紧带来影响,整个行业的募资投资陷入了困境,他指出“如果IPO这条路一旦走不通或者这条路很窄,就使得创投机构一定会陷入被动甚至是困境”。
同时,他表示目前又是创投行业最好的大时代。从创投行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创投机构、创业企业都是在大的产业变动时有大发展。他认为,一定是在新的产业洗牌的时代,创投机构才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他认为,对于创投机构来讲,人工智能时代的机会甚至超出前面十几二十年。
邱达根:在未来的金融系统里,香港必须不能缺席
香港在金融和科技的结合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以及经验?对此,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邱达根重点介绍了最近香港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工作。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香港资讯科技联合会会长邱达根
他表示,香港发展数字资产,是整个金融系统的创新改革,"区块链带动了一些新的金融产品、数字产品的出现,这些产品其实需要有制度管理,有标准化治理,对现有的金融制度监管提出新的需求"。
邱达根指出,香港更大的机遇并不一定说开放买卖已经有的虚拟产品、虚拟货币,更重要的是未来所有的金融产品可能都会上链,可能都会代币化,“对于这些数字化、代币化产品的交易方法、监管方法、风险标准,都会有一些制度的推动。在国际金融上对于这种产品的认可,香港必须要走在前面”。
他认为,在未来的金融系统里面,香港必须不能缺席,必须要走在领先的方向,因为如果没有在金融创新中抢先,会影响未来的金融产品发行地点,这个也会影响我们国家的金融地位。
郭健:金融和科技,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署理院长郭健表示,金融也好,科技也好,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竞争。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本身的要求前所未有的更高。“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不管做好金融、做好科技,对人的要求就三句话:科学家头脑,企业家素质,创业者精神”。
郭健认为,围绕着数字经济,包括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以及低空经济等领域,先要围绕着这些领域做通用底层技术,把这些通用的底层技术解决之后,再在技术基础上提出应用,在应用技术基础上形成生态,再形成产业格局包括商业模式。
郭健指出,中国的科技从以前的追随型,逐步走向引领型。今天特别是人工智能包括其他机器人领域,年轻人力量无限大,“以后资本应该更多关注年轻人,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年轻人,这样让资本效益产生更大的回报”。
贾燕菁:数字化风控体系有助于解决企业融资痛点
金融壹账通银行事业部总经理、中小银行联盟秘书长贾燕菁认为,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或者综合金融服务包括了非常怕发生事故等痛点,“一旦发生事故之后对于这些科技型企业高精尖设备的影响巨大,会产生非常大的损失。很多企业因害怕出险而不愿购买保险”。
她认为,针对科技型企业认知、了解和产品创新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发生变化,可增强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具体包括了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的过程做到实时监控;企业数据的丰富程度以及积累,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科技专利支持产权技术成果的有效沉淀和积累,使企业整体或者说技术资产的估值有了更丰富的依据。
贾燕菁表示,基于三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变化,数字化风控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对处于高危型研发测试阶段的企业实现精准实时监控。把风险管理的过程从事后变成了事前监控和干预,可以解决企业融资中的害怕出险的痛点。“这样的平台已经在佛山、东莞以及江浙一带的科技园区进行试点。”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