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银行系公募机构,兴业基金成立十余年来在固收业务方面积累了坚实的“家底”。随着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市场对于权益投资特别是指数投资的需求与日俱增,兴业基金顺应时代发展、抢抓窗口期,从发展战略、人员配备、资源投入等方面发力,大力发展指数业务。
近期,兴业基金指数投资团队负责人徐成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详细回顾了近一年公司在拓展指数业务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作为指数赛道的“后发者”,兴业基金立足于公募机构的责任意识,积极把握指数业务转型机遇,致力于打造重视长期收益与持有体验的指数投资新业态。
完善指数产品矩阵
2024年,指数化投资风起云涌,兴业基金也将完善指数产品矩阵计划提上日程。
从2024年四季度到现在,兴业基金已经新发成立兴业上证180ETF、兴业中证A500ETF。此外,兴业上证科创板综合价格ETF、兴业国证港股通红利低波动率指数、兴业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兴业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兴业中证科技优势成长50策略ETF等系列指数产品均已进行储备,部分产品已获批等待发行。
徐成城介绍,在填补指数产品线的过程中,兴业基金主要遵循的是从宽基到策略再到行业主题的思路:“由于兴业基金在银行等渠道更具优势,此类客户风险偏好普遍较低,且倾向于长期配置,因此我们在布局时主要选择那些策略可解释度高、波动率相对较小且投资者持有体验较好的指数产品。在仔细把关后,后续无论是推广还是投教,客户的接受度都会更高。”
虽然同质化是指数业务发展绕不开的问题,但徐成城认为,同质化产品诸如中证A500ETF,可以利用指数本身的市场影响力扩大推广范围。此外,在公司已具备一定禀赋的方向上,比如指数合作研发、客户结构等方面,可以努力做出具有差异化特征的产品。
国内指数业务发展初期,指数产品主要通过交易增加流动性,提高知名度,产生规模效应。随着红利、自由现金流、股债配比等指数逐渐走到台前,市场开始注意到这些持有体验更好的低波策略指数。
“现在越来越多的渠道开始重视投资者的回撤风险和持有体验,过去单纯靠锐度吸引客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公募行业将面临存量指数产品的更新换代,从产品设计、布局到资产配置、投教等环节都将面临巨大考验。”徐成城感慨。
战略支持指数业务发展
作为兴业银行的控股子公司,兴业基金在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中承担发展指数投资业务的重任,也将在兴业ETF生态圈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徐成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一方面,兴业基金可通过ETF产品,成为连接兴业银行与合作机构的交互枢纽;另一方面,兴业基金ETF产品线不断完善,可丰富兴业银行财富端、企金端产品货架,更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配置需求。
渠道资源可以说是指数业务发展的基石,不论是ETF营销还是做市,都离不开券商渠道的支持,而这正是以固收业务见长的兴业基金目前所欠缺的部分。
“兴业基金在指数业务发展过程中,能够从各个条线与母行进行密切合作,特别是在市场推广、渠道建设等众多环节,依托母行的资源优势,形成联动与发展合力,进而帮助公司建立自身差异化优势。”徐成城介绍。
虽然目前兴业基金的指数产品和团队规模都不大,但徐成城表示,指数业务已经被提升到公司战略发展的高度,举全公司之力共同支持指数业务。例如,权益投研团队提供研究、产品创设支持,市场团队提供营销推广支持,渠道团队提供产品首发以及持营支持,机构团队提供机构资源支持,互联网金融团队提供渠道支持等。
以提高投资者持有体验为重要导向
作为银行系公募基金管理人,徐成城表示,兴业基金始终强调对投资者的责任意识。未来在产品选择过程中,也将以提高投资者持有体验为重要导向。
“比如,在兴业基金指数产品线目前欠缺的科技主题方向上,我们上报了中证科技优势成长50策略指数产品。这是一个Smart Beta指数产品,通过策略因子的优化,力争跑赢市场上其他类似的产品,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徐成城表示,目前这类Smart Beta指数产品的供给相对稀缺,也是未来指数产品重要的发展方向,他和团队希望能够在布局上抢占一定的先机。
综合兴业银行资源优势以及兴业基金指数团队自身的专业度和业务长项,徐成城希望,未来能够携手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渠道机构,推出更多长期收益显著的优质指数产品。
徐成城提到,要通过持续有效的投教,把投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投资者。在普惠金融时代,真正让投资者享受到指数工具产品长期良好的投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