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举办,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
人形机器人踏上赛道奔跑,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个进步。不过,比赛期间机器人起跑滑跪、腿部“骨折”、踉跄摔倒等意外状况频发,也暴露了其在关节稳定性、续航、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技术短板。绝大部分机器人的续航时间仅为30分钟至1小时,在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中,需要多次更换电池,这凸显了能源效率与电池技术亟待突破的现状。部分机器人在比赛中因机械故障、“身体”过热而摔倒,反映了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以及散热系统的不成熟。一时间许多人对人形机器人产生了质疑。
但在科技创新的长跑中,暂时的跌倒远比固步自封更有价值。它不仅能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机器人的兴趣,也有助于发现不足,倒逼研发团队想办法解决问题。在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进步。诸如,研究者们正在探索轻量化设计与低功耗算法的结合,力求在有限的电池容量下延长续航时间;在运动控制方面,借助传感器和小脑运控算法,机器人正在提升应对复杂路面的实时决策能力。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虽然尚未达到公众期待的“完美”水平,但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都是向成熟迈进的重要一环。
正如蹒跚学步的孩童,当前的人形机器人需要我们给予包容与耐心,用好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人才队伍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释放其市场潜力。在技术侧,需重点突破3个方向。一是开发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与动态电源管理系统,将续航时间提升至8小时以上;二是融合仿生学原理优化机械结构,如借鉴人体肌腱开展仿生设计,达到材料强度与柔韧性的平衡;三是构建通用型具身智能基座模型,提升机器人面对不同路面条件时的实时决策能力。
在产业生态层面,需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如上海筹备的全球人形机器人拳击大赛正通过竞技场景倒逼技术升级,杭州等地的数据工厂则为AI训练提供燃料。需要建立开放共享的测试标准与专利池,避免重复研发造成资源浪费。带动产业链上游的关节模组、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系统开发供应商技术升级,也要促进下游应用场景的开发,让人形机器人在更多实际场景中“历练”,提升其稳定性和实用性。完善相关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探索更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降低生产成本,帮助它更快融入社会生活。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前景是广阔的。从连接通用人工智能与现实世界的角度看,人形机器人将成为重要的“接口”。它不仅是人类的模仿者,更是未来泛在服务和物理协作的具身智能平台。可以想象,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将在家庭中成为老人的“贴身助手”,帮助他们完成日常起居;将在工厂中与工人协同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将在灾难救援中进入救援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执行搜救任务;将在教育、娱乐等领域成为人类的“伙伴”,丰富我们的生活乐趣。
从产业发展的进程看,这场看似狼狈的赛事,恰是机器人技术的“热身”。那些在赛道上跌倒又爬起的机器人,正在用钢铁之躯书写智能革命的序章。不断突破自身技术瓶颈,今天的踉跄学步者或能进化为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