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涌向前,能源电力领域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我国电力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新挑战。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指出,电力行业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数字技术赋能行业转型升级,拓展融合创新应用场景,构建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科技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之路
自动拆接线、升压测试、数据分析、测试报告生成……在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电科院黄石检储集成基地,电力设备智能检测机器人正自主完成配电变压器和避雷器的性能检测。
据广州供电局电科院数字配网所研发团队介绍,该机器人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数字赋能的需求,完整替代了传统人工操作模式,实现零触电风险的一体化智能检测的同时,整体工作效率提升78%,并释放60%人力资源,有力提升了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该成果在日前举办的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斩获金奖,目前相关技术已形成24项自主知识产权。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截至2025年3月,全国电力装机达34.3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9%,风光新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火电,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9%。多年来,中国保持全球特大型电网安全运行的纪录。
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背后是科技创新实力的显著增强。
成功研制300兆瓦F级重型燃气轮机,海上风电单机容量达到26兆瓦,晶硅-钙钛矿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34.85%;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四代核电、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110兆瓦光热电站等一批示范工程建成投运;虚拟电厂、数字孪生、智能巡检、智能配网等新技术新设备快速发展……在“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日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举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电力行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科技进步奖13项、技术发明奖3项,获奖数量占比6.8%。2021年以来,共有230多项科技成果入选我国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挑战几多
中电联理事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辛保安表示,未来三年,预计全球电力消费年均增长4%左右,清洁能源将满足全球超过90%的新增电力需求。低碳技术加快迭代,新能源、储能、氢能、核能等技术发展迅猛,正在重塑全球能源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能源转型的过渡期,能源安全韧性备受拷问。
“十五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期,电力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辛保安指出,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基础、形态特征、运行特性发生重大改变。随着新能源比例快速提高,各类终端用电设备数量迅速增长,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性日益突出,电力供需调节难度持续增加,极端天气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于电力系统安全韧性、气候弹性、调节柔性、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电力发展许多领域都已进入“无人区”,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各种难题挑战。
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直流输电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饶宏表示,新型电力系统之“新”,从现象看,体现在“高比例新能源”,从本质看,体现在“高比例电力电子化”,同时,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演化,电力电子化特征将更加显著。新增的电力电子装备替代了部分同步机,其非线性、快速响应及控制复杂性,重塑了系统的动态特性。
先进装备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电力技术发展举世瞩目,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材料等仍存在“卡脖子”问题。“比如,光伏胶膜、风机主轴承等部分新能源组件仍然需要进口,长周期电化学储能技术有待创新发展,特高压套管、分接开关等核心装备研发尚未全面突破。在数智化时代大势中,如何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力发展有机融合、相互赋能,还面临许多新任务、新挑战。”辛保安称。
数字技术赋能行业转型升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必由之道,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核心之举。
辛保安强调,电力行业应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在新能源发电、数智化坚强电网、储能、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氢能等重点领域加大攻关力度,掌握源头底层技术,带动重点装备突破。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系统技术的创新引领装备技术的发展,通过装备技术创新来实现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国平表示,随着电力生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需要重新研究各类传统电源的功能定位,调整技术发展方向,为系统及时补充和强化惯量、调节、支撑等稳定要素。比如,加快混合式储蓄电站建设和变速抽蓄机组应用,满足日益扩大的新能源调节需求。
同时,随着能源转型不断推进,未来电力系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平衡和驾驭,靠传统的经验很难解决一些突发问题。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重构电力行业创新生态孕育了更多可能。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表示,电力行业要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电力融合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发挥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突破智能电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等关键核心技术,把握数字创新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试点示范为牵引,在技术创新、运营模式、发展业态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数字技术与电力融合创新的重大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力调度、设备运维、能源交易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方位塑造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优势。
此外,业内专家建议坚持体制创新,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例如,激发创新活力,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培养关键领域领军人才、科技拔尖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和创新团队,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让更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