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寸土寸金之地,在上海创新创业,成本会不会很高?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瞄准企业关心的创新成本、要素成本、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以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帮助企业降低综合成本、化解成本焦虑,推动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生态红利”摊薄创新成本
人工智能浪潮方兴未艾。算力,是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最大的成本支出项之一。
上海徐汇滨江正在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便坐落于此。“入驻模速空间后,我们的算力相关成本降低了30%至50%。”蜜度蜜巢总裁刘益东表示。
2023年9月,蜜度蜜巢成为首批入驻模速空间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该公司目前已经能够围绕政务服务热线、市场监管等20多个核心应用场景提供大模型解决方案。
“模速空间的算力调度平台联合多家算力供应商展开区域‘算力合作伙伴计划’,为入驻企业提供专属算力支持,保障算力‘可用、够用、好用’,在接入速度、计算速度、成本支持等方面提供了人工智能企业最迫切的服务和要素保障,大幅降低了我们使用算力的门槛和时间。”刘益东说。
从2023年9月正式揭牌至今,不到两年时间,模速空间已汇聚超过100家大模型企业,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创新“生态红利”在“模速空间”体现得非常明显。
不仅是人工智能产业,低空经济“新星”御风未来同样是上海“生态红利”的受益者。御风未来创始人谢陵特别提到了上海的“4小时产业圈”:“以上海为中心的4小时车程范围内,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所需要的零部件基本都可以找到,长三角区域形成了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集群。”
“eVTOL当前仍在关键研发阶段,大家都在摸索试错,所以产品迭代速度很重要。‘4小时产业圈’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研发效率。相关零部件研发测试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合作伙伴或者上下游供应商很快就能来到现场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谢陵告诉记者,御风未来正在积极推进M1B型飞行器的适航取证工作,尽早开展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特定场景的试运营。
围绕新质生产力,上海的生态布局不断完善。前不久,上海发布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创新浓度。围绕创新链各环节和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启动建设10多家高质量孵化器。此外,2024年上海设立并运行了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从用地到用能,持续降低“要素成本”
“很多人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上海成本高、土地紧缺,不适合搞工业制造业。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正在采取各种创新举措,不断降低企业投资运营的各项要素成本。”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蒲亚鹏表示。
上海汇禾医疗是一家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器械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其产品有“轻、小、贵”的特点,同时,对生产空间要求较高,需要布置大量的通风、空调系统。公司位于上海松江区的新建生产基地进行项目初步设计申请时,恰逢上海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企业顺势搭上了政策“顺风车”。上海汇禾医疗首席财务官沈简文介绍:“‘上楼’后,公司将原有2.0的容积率设计升级为3.0,整个项目的总建筑面积从2.8万平方米提升至4.3万平方米,从可以布置6个洁净车间提升到12个洁净车间,大幅提升了预计产能。”沈简文提到,经过反复优化,预计项目的单位土建成本、综合能耗水平、物流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
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是上海降低制造业空间成本、释放生产力的重大举措。记者采访了解到,上海已推动“工业上楼”总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遴选出“智造空间”优质项目共217个。优质项目中近八成已进入施工关键期,今年将迎来首批项目竣工。
包括空间成本在内,近几年来,上海推出一揽子政策,真金白银帮助企业降低用地、用能等“要素成本”。
2024年5月,上海推出“工业降本增效17条”,围绕核心生产要素拿出细化降本方案。统计显示,2024年上海实打实为工业企业降低用能、土地、贷款利息等成本超520亿元,其中,降低工业用电、气、热、网等成本超50亿元。
上海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处副处长陈恒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制造业企业的用能成本中,用电成本占比超80%。去年一年,通过降低上网电价、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实施‘深谷电价’等措施,上海的工业度电成本下降了6分钱,较上年下降6.8%,全市工业用电降成本37亿元。今年一季度,上海大工业度电成本再降5分,已降至8毛以内。”
从“上海速度”到“上海温度”,发挥“综合成本”优势
除了显性的“要素成本”,政府办事效率、办事环节等营商环境也是企业关注的因素。
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诞生的“特斯拉速度”是上海营商环境的一块金字招牌。如今,“特斯拉速度”已经成为“上海速度”的常态。
为了保障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顺利落地,自去年10月以来,上海金山区通过加强多维联动和跨前服务,并行推进项目控规调整、地上物搬迁、土地出让、周边道路水系调整等各项准备工作。通过市、区各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和高效协作,服务保障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于今年4月1日实现高效拿地。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各区针对重大项目已形成了招服一体化和企业“服务包”2.0制度,让“上海速度”继续提速。
在上海闵行的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以机器人关节起家的专精特新企业钛虎机器人崭露头角。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团队均是“95后”。钛虎机器人产品生态负责人谌威表示,吸引企业扎根上海的,不仅有“上海速度”,还有“上海温度”。
“公司附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不足,区里主动提出,企业可集中申请公租房房源,并详细告知其申请所需材料与流程。”谌威说道。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青年友好”正成为上海的一大竞争优势。不断优化的住房支持政策体系,让年轻人选择上海、留在上海,有了更多更具象的理由。
不用自己申请,补贴、奖励等资金“丝滑”入账?2025年,上海加快推进“免申即享”政策落地,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等工具,将政策精准送到企业身边,从“人找政策”转向“政策追人”。
前不久,创业企业哲弗智能收到一笔奖励性资金。对于连续两年产值或营收增速2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规定将予以最高50万元奖励。2022年至2024年,依托上海“一网通办”平台,哲弗智能的增长数据通过税务部门、统计部门的数据共享得以核实,企业还未申请,奖励已然发放到位。
上海市数据局副局长钱晓告诉记者,进一步打通业务流与数据流,简化申报流程,上海市区两级新推出78项“免申即享”服务,服务量超160万件。
如今,上海的“综合成本”优势不断凸显。一项统计显示,2024年,上海规上工业企业百元营收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元。“通过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系统化的支持,上海不断发挥‘综合成本’优势,让大家在上海创新创业放心、安心。”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