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农信机构改革化险备受瞩目。
2024年1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提出,“推动重点地区和重点机构加快改革化险,制定和完善风险化解方案,构建分级分段的银行风险监测预警和硬约束早期纠正工作框架。稳妥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
近年来,农信机构在服务“三农”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部分机构也面临资产质量下行、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等问题。由此,农信机构改制不仅顺应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更是化解自身风险、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当前,部分农信机构存在产权不明晰、股东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公司治理不完善,进而影响风险管控能力。通过改制,引入多元化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一些地区农信社在改制过程中,吸引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入股,充实资本实力,也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从根源上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
省级农信联社改革是农信机构改制化险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省级农信联社在管理职能和服务定位上存在一些模糊之处,影响基层农信机构自主性。在改制过程中,明确省级农信联社专业化服务功能,强化其在风险防控、科技赋能、业务指导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为例,该行通过改革构建“小法人、大平台”管理架构,在坚持法人行社自主经营的同时,突出对方向、风险和队伍的管理,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协同发展,为化解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农信机构改制化险的重要保障。农信机构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经营活动合规性和稳健性。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运用先进风险量化工具和模型,全面监测和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
此外,部分农信机构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导致风险积聚。在改制过程中,应回归本源,专注本地市场,深耕普惠金融,降低经营风险,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改革化险过程中,农信机构还需借助外部力量,加强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沟通协作。
农信机构借改制之机实现化险目标,是系统性、综合性的变革。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省级农信联社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及坚守主责主业等多方面举措,农信机构有望焕发新的生机,在服务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