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也是新一轮改革的谋划之年。
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召开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难点任务落实情况,研究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方案。
会议明确,要高起点谋划好下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突出解决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履行战略使命。
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焕新
2023年启动实施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积极进展。会议指出,功能使命类任务加快落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深入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速,重点领域重组整合扎实推进,“三个作用”充分发挥。
此外,体制机制类任务巩固深化,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三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穿透式监管进一步强化,监管效能明显提高,有效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动力。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会议强调,要加强组织推动,锚定目标不放松,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动态跟踪、督促指导,对照行动方案和工作台账逐条逐项梳理,确保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具体而言,要进一步抓好“两非”“两资”处置和亏损企业治理,将资源更好地集中到主责主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形成主业更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强的业务布局。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日前表示,当前中央企业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张玉卓表示,要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焕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新技术突破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自主内生培育、组建合资公司、开展股权并购、打造投资平台、优势资源赋能等模式,加强对传统领域的改造、优势行业的巩固、未来赛道的开拓,不断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对第一财经分析,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的重要途径。当前央企战新产业的营业收入比重还不高,结构上存在“低端内卷、高端缺失”的问题,与“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的目标仍有差距。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因此要探索新的考核机制,评价其战略功能,算大账与长远账。
去年中央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
2023年,国资委启动了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目前正在加快实施。比如,国投集团承接了培育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战略任务。去年12月,注册资本高达60亿元的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成立。今年5月16日,国投集团联合无锡市政府、江南大学成立的国投新质蛋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揭牌。
国投集团有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国投集团管理的基金规模超过2700亿元,国投系基金累计投资生物制造领域企业25家,总金额超过40亿元。围绕工业菌种、食品和营养添加剂等细分领域,正在大力开展收购兼并。未来,国投将进一步设立专门针对生物制造产业的CVC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更好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助力核心技术攻关。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也在加快布局。近日,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了全球首个融合QKD(量子密钥分发)和PQC(后量子密码学)的分布式密码体系,并基于该系统成功接通从北京至合肥横跨超1000公里的全球首例跨域量子密信电话,这不仅是中电信量子集团依托国家重大项目科研成果的创新实践,也是其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应用上的重大跨越。
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国资监管方面,会议提出,要加强出资人监督和各类监督贯通协同,以司库监管平台为基础,有序建立智能化穿透式监管系统,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4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穿透监管工作推进会,会议通报了中央企业司库体系二期验收结果。
司库体系是企业集团依托财务公司、资金中心等管理平台,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资金集中和信息集中为重点,以提高资金运营效率、降低资金成本、防控资金风险为目标,以服务战略、支撑业务、创造价值为导向,对企业资金等金融资源进行实时监控、统筹调度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近年来,央企围绕数据规范治理、系统信息安全和财务数智化转型等问题,加快推进司库体系建设,实现了全量财务数据和信息有效归集,业务流程更加可视化,管理更具抓手,资金集中管理和资源统筹配置成效显著,价值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
国资委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司库体系建设期间,中央企业清理低效无效账户超11万个,多数企业境内账户直联率达95%、全口径资金集中度达85%以上,综合融资成本率3.1%,较司库建设前降低30个基点(BP),实现了直接的经济价值创造。
多家央企总部财务监管能力加强,有力有效防范风险,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比如,保利集团司库系统上线后,财务公司吸收存款最高值突破千亿元,日均可归集资金归集率达到97%,较上线前提升30%。集团整体授信、银行借款等纳入司库系统全流程闭环管理,动态监控集团整体债务融资状况,融资统筹管理能力显著增强,集团综合融资成本较司库上线前下降约100BP。
未来,以司库监管平台为基础,智能化穿透式监管系统将更加完善。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表示,穿透式监管是当前国资监管的重要创新,旨在实现“放得开、管得住”,既赋予企业市场化活力,又守住国有资产安全底线。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对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企业管理进行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深度监督。这可以确保监管覆盖到资金使用、资产变动和决策执行环节,避免因层级过多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监管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