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进入全面普及时代,城市算网基础设施作为承载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载体和核心底座,已成为纵深推进新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培育城市产业新业态的“数字新引擎”。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中了解到,1ms城市算网作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载体,正在重塑城市算力供给模式,为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关键支撑。多位业内人士表示,1ms城市算网凭借其超低的时延特性,能够极大提升数据传输效率,确保各类智慧应用实时响应,为智慧城市的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不仅优化了算力资源的配置,还促进了算力与数据、算法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加速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同时,1ms城市算网的建设也推动了地方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城市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1ms城市算网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形成产业共识
自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以来,众多企事业单位纷纷部署DeepSeek,以打造量身定制的专用AI模型。一些智算中心依托其强大的算力服务,推出了包括DeepSeek在内的多种AI模型,并提供应用适配业务。这些中心借助高速网络,向区域内的政府机构、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提供融合的智能计算服务。
与此同时,对算力、网络时延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金融、政务、工业园区等行业对数据安全、云端训练推理和网络带宽提出了严格要求。对于这些问题,建设1ms城市算网成为了最佳的解决之道。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总工程师、算力产业发展方阵总体组主席郭亮表示,1ms城市算网是以城市或都市圈为单元构建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网络与算力资源的融合,确保算力资源的高效匹配和充分利用,实现算力资源1ms高效协同,1ms赋能行业应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普惠、优质、经济、安全的算力保障,加速千行百业算力应用创新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六部门此前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打造算网城市标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五部门也在《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中设定了2025年示范区域初步实现1ms时延城市算力网的目标。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指出,当前我国持续强化算网领域政策引导,城市算网在政策、产业、标准等方面的发展环境日益提升,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技术研究、完善规范标准、推进产业协作,助力城市算网发展。
“算力基础设施作为算力的主要载体、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措施,具有空前的战略地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表示,“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算力产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产业生态逐步形成,算力赋能作用日渐凸显。城市算网以强大的算力与优质的网络为依托,成为产业升级和创新的强劲引擎,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算网城市加速崛起
在政策的推进下,1ms城市算网逐步从规划落到实处,一毫秒时延、一站式用算、一键式运营等核心特征,为企业提供了普惠、安全、经济的算力保障。江西、北京、深圳等纷纷加速布局城市算网。
基于1ms城市算网,云眼视界的云望大模型1ms城市算网融合,实现了“感知-分析-处置”全流程效率倍增。
云眼视界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熊逍向记者表示,基于江西省打造的1ms城市算网,云眼智算云平台实现了算力资源智能化管理。通过全光网络与分布式算力池深度结合,构建网随算动的敏捷调度能力,支持本地服务器、边缘节点与云端智算中心的带宽直联,算力随需随取。例如,森林火灾防控依托摄像头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基于1ms城市算网能够实现火苗萌芽阶段的毫秒级定位,响应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
江西铜业集团数智化部常务副总经理马英奕表示:“基于1ms城市算网,江铜集团对电机车进行智能化升级,打造了露天矿山装运卸全流程无人运输系统,1ms算力光网的应用,让数据传输延迟极低,确保无人驾驶系统远程操控的实时性和精准性,放矿和翻笼的整体生产效率提升33%以上。”
1ms城市算网不仅是算力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重塑数字经济命脉的核心引擎。然而,其建设并非一蹴而就。
为此,闻库建议,第一,要强化标准引领,健全算法规范体系。坚持以标准引领行业发展,紧跟算法领域技术与业务的演进,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扎实推进针对本领域的关键技术领域创新产品的相关标准制定,为算力网络高效运行、安全稳定发展筑牢标准的根基,以标准化赋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二,强化技术创新,提升驱动效率。立足多元化应用场景,深入挖掘各类应用场景对城市算法的需求。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研究和合作,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算网技术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发展。第三,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产业良好生态。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动态和趋势,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搭建跨国技术合作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共同探索新技术、新思路,降低算法应用门槛,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