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5月18日电(记者陈爱平)今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近年来,人们在探索“锦绣山河,美好旅程”中,感受着5G、人工智能、大模型、虚拟现实、机器人等科技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的新魅力、为美好生活带来的新体验。
——大模型+旅游:“模”力四射
今年3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一款城市生活智能体——“沪小游”(1.0版本)。截至5月,“沪小游”的语料库资源已经从最初的22大类扩容至26大类,覆盖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各类旅游休闲活动,热门展演、赛事节庆、非遗古镇等各类资源。系统能实时对接用户所在的商业网点、景区客流、交通路况、城市气象等“一站式”出行信息。基于垂直大模型技术,“沪小游”还能提供个性化的“AI伴游”服务,例如提醒游客“在黄浦江畔拍照时穿上颜色饱和度高一些的衣服。”

今年早些时候,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城市生活智能体——“沪小游”(1.0版本),基于垂直大模型技术,“沪小游”还能提供个性化的“AI伴游”服务。图为手机截图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后“沪小游”App也将上线,并与小红书、携程、美团、大麦网等平台打通数据交流。
随着上海市徐汇区启动“AI+文旅生态成长计划”,“上海AI+文旅MaaS平台”也宣布启用,通过调用MiniMax、商汤、阶跃等大模型和计算资源,形成覆盖上海市全域、满足多元需求的文旅公共服务MaaS平台。
全国多地正建设和应用文旅大模型,提升目的地综合治理水平和游客体验。来自江苏的“基于AI大模型的旅游景区智慧监管解决方案”,集智慧服务、行业管理、数据分析三大应用功能于一体。此外,北京、甘肃等地也将大模型技术引入智能体应用、文博讲解等场景。
——XR+旅游:超越“现实”
5月16日,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徐家汇书院携手上海市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推出“星海书航XR沉浸式体验项目”。这一项目引入超高清建模、高效移动终端渲染、天文垂类大语言模型、XR大空间自由路径规划等专项技术,为一年能吸引超过250万人次读者和游客的徐家汇书院,增添又一条必来“打卡”的理由。
戴上眼镜,上海观众李宇在虚拟讲解员“晓天”与伙伴“科飞”的引导下,观赏上海天文馆的珍贵陨石等展项。视野里,古老星图亮起、天象厅穹顶熠熠生辉、月球等模型生动逼真。李宇说:“就像亲身到上海天文馆游览了一遍,而且还有详细的讲解,可以慢慢地、仔细地欣赏和学习。”
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文旅项目正“多点开花”。2025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一些将在2025年落子上海、四川等地的VR项目吸引观众目光。“童话之城”项目中,人们戴上VR眼镜,进入森林、海洋、天空等场景探索,所见的云朵、水母,所搭的飞毯、木筏等真实生动;“普拉多博物馆VR艺术大展”则带观众鉴赏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
此前,“消失的法老”“永恒的巴黎圣母院”等大空间VR展览作为成功案例,让大众对大空间VR等“科技+文旅”项目不再陌生。成都未来泽点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王红明认为,内容仍然是核心竞争力,“我们不仅要让内容和技术匹配,还要让项目和场景适配城市定位和居民切实需求。”
——机器人+旅游:生“机”勃勃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发展,机器人在文旅场景也有了更广泛的应用。2025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引入一名具身智能机器人“Yoyo”。“她”画上了精致妆容,手势优美柔和,会与现场观众互动,还能翩翩起舞。

4月10日,一台人形机器人在上海龙华广场表演吉他弹唱,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拍照。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在文旅、直播等场景,具身智能机器人能与观众、游客产生更好互动,提升人们的情绪体验。这样的机器人正在从个性化定制过渡到小批量量产。”清宝机器人副总裁杨建强介绍,这种机器人还在韩国、印度、柬埔寨等国销售。
今年春季,一年一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华庙会上,一台重70公斤、高1.7米的人形机器人在工作人员辅助下“逛”起庙会,还向现场观众表演了吉他弹唱,吸引人们纷纷驻足拍照、录视频。上海魂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金成思认为,文旅场景丰富,观众游客对新技术的关注度、包容度很高,在不断应用过程中,技术和旅游的“合作”更加默契。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分析,旅游是生产场景最为丰富的产业之一,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试验和应用平台;新技术的引入又助力旅游业形成以信息化、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关键提升点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