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税博弈持续、全球贸易壁垒频现的背景下,中国如何稳住外资信心、激发内需活力成为关键议题。
在5月17日举行的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中国正以制度性开放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双循环”战略破解内需不足难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对外资吸引力不减
田轩表示,尽管中美关税摩擦加剧了外贸企业压力,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并未减弱。资本永远流向高回报之地。当前中国企业估值处于低位,经济基本面稳健,叠加庞大的高素质人口和全球最大工程师群体,形成了独特优势。同时,国家经贸、金融等制度持续开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这一趋势,不会因为中美关税博弈而改变。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田轩认为,近期中美关税战对外贸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当下对这些企业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如税收减免、贷款减息等。不过,中长期来说,企业能否应对外来冲击,本质上还是要靠其自身的韧性。外贸企业还是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对内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降低供应链成本,同时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另一方面也要“走出去”,这是应对贸易壁垒的必然选择。
田轩强调,无论谈判结果如何,贸易摩擦起伏将成为常态。企业需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通过“出海”投资构建多元化“朋友圈”。当前一些头部企业正在通过全球布局分散风险,而中小企业则需“苦练内功”,提升供应链效率与科技竞争力。
“组合拳”提振内需
田轩表示,在当前关税战背景下,可以看到我国在前几年提出的“双循环”格局和战略非常具有前瞻性,特别是推进国内大循环对于应对当下不确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当前构建国内大循环仍面临内需不足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居民消费意愿不振等方面。对此,田轩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建设统一大市场,打通区域间人员、资本、数据等流动要素的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让生产要素高效流动。
二是动态评估现有“促消费”政策的有效性,是否真的起到了畅通国内大循环或者帮助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振内需的作用;若实际效果未达预期,后续支持政策可能需要进一步加码。
三是继续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他看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国内大循环体系建设起到了很重要作用。4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该法律从草案到表决通过,速度很快,体现了中央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高度重视,这对于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