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道路上打头阵、走在前?5月17日,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苏州启幕,分为“会+赛+需+研+演”五大板块。
大会发布《先进技术成果知识产权转化目录(第十批)》、先进技术成果4000项和需求193个、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启动中轨道中继卫星系统“昆仑星座”;颁发创新大赛金奖13项;开展一批战略合作签约、一批先进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签约。
正如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所说:“成果转化看苏州。”
苏州正以新姿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的“苏州做法”
当前,苏州正在积极推动先进技术成果“从书架到货架”“从产品变商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相关人士在大会现场向上证报记者介绍,园区打造了完整的科技领军人才支持体系,根据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入围的领军人才项目,提供创业启动、成长奖励、金融配套、购房补贴、平台使用补贴、滚动支持、综合补贴等多项资金资助,并提供办公用房、免租住房等配套优惠。
该人士称,园区围绕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园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需求,瞄准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与绿色产业等领域,每年组织专家团队评审出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同时,园区内元禾控股等国有投资机构,定期跟踪调研领军企业,持续对接企业后续融资、并购等需求。
为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科创企业家,苏州市委、市政府指导成立苏州科技商学院。到2028年末,苏州科技商学院计划培养各类产业创新及科技管理人才不少于5000人,促成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不少于300个,推动企业融资不少于100亿元。
据了解,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投融资等创业服务方面,苏州科技商学院与华为、亚盛医药等企业开展“联合验证、联合孵化、联合投资”。同时,依托以元禾控股、北极光创投、红杉资本及金融机构为主的骐骥基金群,2024年共助力34家校友企业获得约36亿元融资、3家学员企业上市。
近日,随着支持科创债发行新政落地,苏州也正式推出首批科创债:恒力集团5亿元、元禾控股6亿元、金合盛6亿元、东吴证券12亿元。从苏州发行的科创债来看,发行主体既包括科技型企业,也涵盖股权投资机构和券商。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匹配科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产学研用融合的未来方向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民营企业要加强与不同创新主体的战略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打造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经济服务部部长林泽炎表示,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在国企民企协同创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方面主动作为。
以沙钢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已率先破题。“我们联合高校研发的耐超大焊接热输入船板钢,解决了焊接金属低温韧性差、焊接接头性能不稳定等行业难题;其中,耐700千焦/厘米级超大焊接热输入高端船板钢在国内率先获得市场应用,焊接效率提升了4到5倍。”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说。
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成效逐渐显现。“在微波光子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与华为、中航光电等领军企业成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同时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为契机,孵化成立了产业化创业企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正扬介绍,相关产品目前已应用于华为等67家单位,支撑超过100种高端光器件研发。
知识产权作为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是创新成果走向产业应用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鹏起介绍,2024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61.3万次,同比增长29.9%,专利产业化率持续提升。
如何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保护和激励作用?卢鹏起表示,一是要加大对存量专利盘活的力度,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下的专利转化应用新模式,实现精准匹配,提高转化效率;二是要调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参与专利转化,优化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资源,加速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转化;三是要建立完善转化运用长效机制,汇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多主体协同发力,共同打造专利技术转化运用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