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开幕。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出席开幕式,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分别发表开幕致辞。波兰前总理马雷克·贝尔卡、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发表主旨演讲。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担任开幕式主持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提供“稳定锚”
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发表开幕致辞。他表示,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为世界经济提供“稳定锚”,通过建设金融强国彰显“中国力量”。
过勇强调,清华大学始终服务国家战略,在深圳创新沃土上深化产学研融合,聚焦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并依托全球合作网络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
他指出,五道口金融学院作为中国金融理论创新的策源地,构建融通中外的金融知识体系,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锻造“金融重器”。本届论坛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他期待与会嘉宾深入交流,为促进全球经济金融合作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全球不确定性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至关重要。
焦捷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格局正经历结构性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秩序面临冲击,金融稳定风险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加强经济金融韧性、推动国际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面对技术革新、经济变革和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焦捷强调:“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已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始终秉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从规则的追随者逐步转向改革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焦捷认为,“这五大领域构成了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力。中国致力于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当前,中国正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增长瓶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苦练内功+主动出海”应对摩擦
论坛期间,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采访。他指出,中国需以制度型开放和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更具韧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田轩认为,资本永远流向回报最高的地方,而中国在市场规模、人力资本、政治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我们的超大规模市场、3亿多熟练产业工人、每年500万STEM专业毕业生,以及制度型开放的持续推进,都是外资长期看好中国的底层逻辑。”
田轩表示,应对贸易摩擦,中国企业需做好“长期应对不确定性”的准备。“苦练内功是根本,包括科技创新、成本优化和供应链多元化。但同样重要的是主动出海,通过对外投资分散风险。”他以泉州民营经济为例指出,当地GDP增速达8.2%,正得益于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出海是成长为全球企业的必经之路。”
对于短期受冲击的外贸企业,田轩支持采取定向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贷款展期等,但强调“授人以渔”更重要。“中长期看,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竞争力。政府则应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制度保障,解决融资难、执法规范化等痛点。”
面对科技领域的外部压力,田轩认为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短期需通过提振消费稳增长,但中长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他特别指出金融开放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未来应有序扩大外资机构准入,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改善公司治理来赋能创新。”
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为期两天(5月17日-18日),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召开13场主题讨论会议和2场闭门会议。近百位中外高级别政经领袖、重磅专家学者齐聚深圳,围绕全球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与投资、全球经济碎片化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等热点主题,展开深入的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为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探寻新路径、注入新智慧。
据介绍,本届论坛为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首次在深圳举办,也是首次来到大湾区。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是清华大学于2014年发起的系列论坛活动,已成功举办10届,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学术论坛之一。论坛旨在搭建全球政、学、商界精英的高端对话平台,汇聚全球智慧,共谋合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