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第四届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在京举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裴晓菲表示,生态环境部始终立足“坚持唱响主旋律、及时回应热点、转变话语体系”三大核心方向,通过创新传播方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舆论引导效能。
“生态环境部坚持重大主题发布不缺位、例行发布不断线。”裴晓菲介绍,生态环境部已建立了“敞开大门办发布”机制,每月发布会前主动征集媒体关注热点。
坚持“重大主题发布不缺位、例行发布不断线”
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通过2张对比滤膜直观展示10年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下降62%的治理成果,“滤膜变白”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达39万次。
“这种直观感受与详实数据的结合,增强了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裴晓菲说。
自2017年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以来,生态环境部已连续9年保持每月发布频次,疫情防控期间创新采用视频发布形式,持续对外释放声音,确保政策解读不断档。
“生态环境部坚持重大主题发布不缺位、例行新闻发布不断线。”裴晓菲说,“每月我们都会向各业务司局征集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每一项重大政策或重要文件的出台,我们都会邀请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让公众及时了解污染治理的举措和成效,进一步增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热点问题社会关注度高,如果不及时回应,容易形成舆情。面对自媒体时代的环境舆情新挑战,裴晓菲介绍,生态环境部坚持“敞开大门办发布”,每月发布会前梳理舆情线索,向媒体记者征集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亮明态度、澄清事实、稳定社会情绪。
针对近期某自媒体博主曝光的“黑臭水体直排长江”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部在3月例行发布会上专门对污水偷排漏排问题进行了回应,主动介绍全国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新增微信公众号举报渠道,构建‘举报-分办-处理-回复’闭环管理制度,鼓励公众举报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共同参与社会监督。”裴晓菲表示,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已回应了公众关心的“雾霾治理”“环保影响经济”“一刀切”等近百个舆论热点问题。
推进专业术语科普化表达,要“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针对生态环保工作的专业特性,裴晓菲强调要“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裴晓菲解释道,生态环保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涉及很多物理、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像我们工作中常讲的COD、VOCs、碳足迹等,虽然与公众生活有一定关联,但概念却不好理解。
他以臭氧治理为例,“用‘在天为佛,在地为魔’的民间俗语,既讲清了平流层臭氧层保护的重要性,又说明了近地面臭氧污染的危害性。”他表示,这种将COD、VOCs等专业概念转化为生活化表达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公众理解门槛。
生态环境部还创新运用短视频、数据可视化等新媒体手段,持续提升传播效能。
南都注意到,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期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也展播多条“‘两山’回响”精品短视频,这些视频不同于以往的宣传式术语,反而以充满网感、接地气的词语展示了当地生态环境治理情况,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中称视频有趣,并萌生去当地“打卡”的念头。
“改进新闻发布,提升发布实效永远在路上”,裴晓菲表示,生态环境部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