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天津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图形处理器(GPU)、AI操作系统、AI服务器、具身智能等领域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培育30个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场景,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形成3至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将天津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策源地和赋能应用引领区。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网站
提出四方面重点任务
《方案》提出四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夯实底层技术,提升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算力、算法、数据三大领域的能力建设。
支持算力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如建设高性能智能芯片研发平台,推动“云、边、端”融合的AI操作系统、AI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研发,超前布局空天计算等。
加强核心算法技术研发。如推动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国产开源社区建设,推动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技术研发应用,支持人机协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无人机群体智能等场景应用技术的研发等。
构建开放共享数据资源。如建设一批高质量数据集,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积极发展数据标注产业,引育一批优质数据标注企业,建设数据标注聚集区等。
二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主要涉及科研、制造、医疗、康养、教育、城市治理、交通、文旅八大领域。
“人工智能+科研”方面,提出引育不少于5个科研垂类模型,助力科研机构提升研发效率。“人工智能+制造”方面,提出构建“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新培育不少于200家智能工厂,提升传统制造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力。
“人工智能+医疗”方面,支持中医药、医疗健康等领域大模型研发,加快辅助诊疗、传染病监测预警等大模型部署应用。支持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发展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
“人工智能+康养”方面,支持建设天津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新建不少于10个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积极开展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工作。推动脑机交互、具身智能、智能穿戴等产品在养老、康复治疗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智能移位机、康复护理床、康复器械等康养产品的智能水平和安全性。
“人工智能+交通”方面,进一步开放真实环境路测,推进智能路侧设施和测试场建设。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在出租车、无人配送车、物流卡车等场景试验应用。
三是培育优质企业和平台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方案》提出,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来津发展。引育3家50亿级以上企业、25家10亿级以上企业。同时,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培育产业新赛道,支持区域特色化发展。
在培育产业新赛道方面,聚焦“AI+信创”领域,打造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智能终端、服务器、信息安全等全链条“AI+信创”产品体系;聚焦具身智能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传感器、灵巧手等关键领域研究,支持“机器人+大模型”融合发展;聚焦低空经济领域,支持直升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相关配套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
四是强化要素供给,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资金保障、强化人才引育、促进交流合作、防范安全风险。
多地规划AI产业发展
去年以来,多地发布AI产业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
2024年7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称,目标到2025年底形成3—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推动北京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
2024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称,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
今年3月,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称,到2026年,深圳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
另外,杭州、苏州、无锡等地均已发布发展AI产业的政策文件或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