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牛中学的科创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初入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的学生,平时喜欢计算机、AI和编程,选修了学校的AI课程,并参加了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他想了解世界冠军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便在各大高校的论坛中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在网上购买了机器人之后,他还去机器人公司的工程师论坛,直接向机器人工程师请教。
在此基础上,他和团队自研制作了一个18厘米高左右的小型足球机器人参赛,并取得了全国亚军。明年,他们还将继续参赛,目标是全国冠军。
2025年5月16日,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下称“教博会”)开幕,主题是“‘育’见AI,智启未来”。展会上,卢湾中学科技总辅导员张晓骏对界面新闻讲述了上述学生的科创故事。
作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卢湾中学是公认的“牛校”,在科创教育上颇有建树。2024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其中上海有6所学校入选,包括卢湾中学。
在此次教博会上,卢湾中学不仅带来了多台优必选的小型机器人,还展示了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是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展台之一。
据张晓骏介绍,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人工智能普及课程,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面向感兴趣的学生群体,卢湾中学开设了人工智能选修课,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重点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
面向学有潜力的科技特长学生,卢湾中学鼓励他们进行跨学科领域的人工智能课题研究。
“我们最大的特色是为学生搭建一个不设上限的平台,所有学生学习的知识并非以老师教授内容作为终点,而是作为起点。”张晓骏说。
为了支持前述机器人世界杯的参赛学生,卢湾中学积极为其联系机器人工程师和大学资源,并邀请行业内有所成就的校友回母校参加技术论坛,让学生与学界、产业界专家直接沟通交流。
卢湾中学希望构建一个“创造性学习+创业式实践”为特征的学习生态。虽然每周的课表上只有一节科创课,但通过科创课,学生可以从30个学习部落做出选择,如机器人足球世界杯部落、元宇宙部落、无人驾驶部落等。各学习部落由学生根据兴趣专长自主组建工作坊或学习共同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深度学习。在学习部落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将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以便完成自己的研发项目。
截至目前,卢湾中学的学生累计斩获科技类世界级奖项23项,国家级奖项306项,上海市奖项1607项,4人次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16人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
作为示范性学校,卢湾中学的使命是带动更多初中、小学一起发展。去年,黄浦区6所中小学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的主题是“‘育’见AI,智启未来”。摄影:刘素楠
科技巨潮之下,从教育信息化到STEM再到“AI+教育”,上海教育的前瞻布局与规划,总是先人一步。
自2018年以来,上海数字资源实现所有学科全覆盖,教育数字化应用指数处于全国领先位置。2021年,上海获批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
上海教育站得更高一点。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和新挑战。2022年,《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系统性推动产业发展。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了4500亿元。
2024年9月,上海发布《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打造智能化学习平台。
在此背景下,2024年9月,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和《上海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施要求(试行)》两份重要文件,在全国率先将人工智能基础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
从去年开始,上海上到中小学、下到幼儿园,都开始了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与体验。
“随着今年1月份DeepSeek的横空出世,我们教育领域首先要思考如何在基础教育中拥抱新技术。我们已经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积累了多年经验,准备在后续将人工智能赋能于现有教学。”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副校长(主持工作)鲁鸣对界面新闻表示。
晋元中学首先建立了一套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规范,并在学生学习终端中集成了DeepSeek、豆包、讯飞星火等主流大模型应用,并开发了学校自己的智能体,探索让大模型成为学生学习的“学伴”。
鲁鸣观察到,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大家对于使用智能体赋能教学,都表现出高涨的热情。“这是一把双刃剑,大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我们倡导学生将现有具备深度推理能力的大模型视为学伴,不断与之对话,不仅生成你想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拓展加深自己的思维。”
从市级层面来看,上海市教委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与大模型教育领域垂类应用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教育模型评测与智能伦理审核委员会”,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
上海市教委设置了徐汇、虹口、普陀3个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以及首批12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校外基地;遴选89所学校(中小学、幼儿园、中职校)设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
在高校阶段,上海市教委系统布局了一批人工智能赋能科研项目,支持科研人员从思维和手段方面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专业。
上海教育也看得更远一点。
当下,人工智能赛道的竞争,最关键因素在于人才的竞争。上海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一再前置。
“人形机器人课程不仅涵盖机器人控制,还包含物理层面的舵机联动方式,面部表情设计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运动还涉及电池续航能力、芯片设计等,学生可以学习相应的原理,开展编程和设计等。”控江中学教导主任董娇对界面新闻表示。
据其介绍,控江中学从2017-2018年开始着手准备建设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最初主要关注算法,而当前更重点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计算思维以及跨学科能力等。在今年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中,控江中学有8名学生入选,入选人数在高中排名第三。
“英才计划”全称“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导师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上海最初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试点单位,2021年起新增了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三所培育高校。
目前,控江中学还承担建设杨浦区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的任务。该学院建设有三条主线:向区内青少年普及AI底层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AI教师队伍。
董娇透露,杨浦区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已经搭建了“AI+重点学科”的系列课程,未来希望打通从小初高到高校的人工智能培育路径。
在今年4月的“2025民生访谈”活动中,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表示,AI不仅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更在重塑科学研究的新范式,也在重塑教育新模式、新样态,这种影响可能是全局的、根本性的。为此,上海正主动求变、积极推进相关探索,推动教育界充分拥抱AI。
一方面,上海拥抱人工智能对科学研究带来的范式变革,加快推进“AI For Science”;另一方面,上海拥抱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模式重塑,加快“AI Fo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