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确定性,应对另一种不确定性,现在成为一个基本思路。
最大的不确定性,中美之间的贸易谈判,在一个月胶着较量之后,在中方给出具备实力的反制措施之后,中美双方开启的第一次谈判突如其来,而让市场意外的谈判成果也突如其来。
当地时间5月10日至11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当地时间5月12日上午9:00,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美方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修改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相应地,中方取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反制关税;针对美对等关税的34%反制关税,相应暂停其中24%的关税90天,其余10%的关税予以保留。中方还相应暂停或取消对美国的相关非关税反制措施。
在此形势下,一股“抢出口”的航运行情出现了。采购商订单增加的预期之下,货船是否够用成为新的问题,热闹的景象之下,90天的期限,对于国内的生产制造商来说到底是积极清库存,还是积极加大未来的生产计划,这些又都是不确定的。
根据我们对一些制造商的了解,30%的关税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高了,但是,抓紧这90天的确定性,又是实实在在的机会。
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李强总理在会上强调,要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2020年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现在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其实方向是一样的,但是重点却更加突出和明确。
甚至可以这样说,提出“双循环”,就是为了降低对外贸的依赖,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让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国内需求的潜力和增长之上,而今天的国际形势变化,让“双循环”显现出来了无比的前瞻性,而更加突出“做强国内大循环”,也是今天应对国际贸易不确定性的最有力的依靠,同时,当然也是中美继续谈判中我们最有力的筹码,“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这也是我们谈判的底气所在。
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容是具体的,一是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三是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完备;四是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
一方面,要在促进经济持续向好中夯实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精准有效帮扶外贸企业,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深挖潜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地方打造更多发展亮点。
应对接下来的不确定性,还是要积极发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要目标锁定在扩大总需求、救助纾困和稳定就业上,中长期的宏观经济增长,就是要把中国的统一大市场,建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还有大大小小的阻碍,但是,当我们把“做强国内大循环”当作发展的战略立足点之后,当“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甚至出现需求降档的时候,外贸型制造企业的预期会改变,企业战略也会改变,各级政府部门发展本地经济的方式方法也会随之而来,如此一来,一切有利于提升国内消费能力的改革,会变得容易,也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