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高起点谋划“十五五”发展举旗定向。本报约请智库专家撰文,就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高水平谋划好上海“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面临深刻重塑与调整,我国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各种新挑战。在此背景下,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互动。
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需重视内外部风险的多重叠加与网络传导,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在我国与全球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背景下,外部的科技限制、投资贸易限制、金融限制、合规风险能够通过网络效应快速传导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我们比较关注欧美发达经济体对我们技术、产业发展的限制风险,同时也需考虑当我们的技术和产业实现一定突破时,美欧放松管制,以技术和产品冲击中国市场,带来负面冲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追赶者对我国优势领域的侵蚀,警惕关键核心技术非市场化外流风险。因此,统筹建立内外部风险预警机制是健全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构建智能化风险监测平台,提高对内外部风险的感知和及时响应速度。建立关键优势领域的技术、人才清单和目录,完善相应的技术和产品对外合作审查机制,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开展对外合作。
以科技突围作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点。科技突围的核心要义在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抗风险能力。上海等有基础、善作为的地区应勇担重任、勇为尖兵,强化战略定力,创新体制机制,聚焦目标持续投入、长期攻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发挥专项基金和需求导向的“揭榜挂帅”机制合力,集中资源攻克“卡脖子”技术。在技术突破上,更加注重需求侧、应用场景的引导,鼓励下游应用企业积极参与。在资金支持上,完善耐心资本投入机制,增强金融体系对关键技术、未来产业的适配能力。同时,加强国际科技开放合作,避免“技术脱钩”。
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链接内外循环的能力,更好促进新发展格局。通过统筹国内国际产业链优化布局增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将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建设作为“十五五”的重要战略,围绕重点产业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计划,增强东中西部发展合力,让产业转移“接得稳”,更“留得住”,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深化“一带一路”产业合作,构建跨国生产体系,鼓励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设立本地化生产基地,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完善上下游配套,形成“国内研发+海外制造+全球市场”的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单一市场依赖,鼓励企业依托RCEP、双边自贸协定等政策红利,积极拓展东盟、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提升全球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以补链方式完善与发达经济体的纵向合作机制,强化产业链合作共赢,融入全球高端市场,确保我国在中高端产业领域的全球竞争力,逐步向全球价值链的顶端迈进。
以制度规则建设增强维护安全能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首先,进一步健全跨部门的横向协调机制,统筹科技、金融、能源、网络等各领域安全政策,进一步强化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安全纵向贯通机制,通过法治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其次,着眼于全球规则重构与产业竞争,完善高质量法治建设。上海可以用足用好浦东新区法规立法授权,充分发挥 “立法试验田”作用以及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优势,打造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在碳中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进行法治探索。第三,大力提升国际规则标准话语权。主动参与并引领国际数字、绿色规则标准制定。在数据、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国际标准技术成为全球范式,鼓励标准成果向“一带一路”、RCEP协议区域等重点市场输出,推动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通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