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驱动的“尝鲜”逐渐转向需求驱动的“刚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这场意义深远的变革,让大众对理性消费产生更多思考。
《中国经营报》联合新浪热点、新浪新能源发布的《2025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洞察》显示,超七成消费者将新能源汽车视为“刚需”,较五年前不足30%的比例实现跨越式提升,预计2025年市场渗透率将突破50%。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产业发展的规模跃升,更折射出消费逻辑的根本性转变——新能源汽车消费正从“价格敏感”转向“价值敏感”,从“政策红利依赖”转向“市场规律主导”,这开启了理性消费引领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当“性价比”不再是唯一标尺,车企能否跳出价格战“泥潭”,在技术、服务、体验等维度重构竞争逻辑,将决定其在这场理性消费浪潮中的生死存亡。
理性消费的核心,是消费者对产品本质价值的回归。调查显示,安全性(85.67%)、价格(71.59%)与使用成本(68.85%)成为购车决策的前三要素,而智能化配置(48.6%)与外观设计(48.15%)的关注度显著下降。这一排序颠覆了“新能源汽车靠炫技取胜”的旧叙事,折射出消费者已从“感性尝鲜”转向“理性选择”,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工信部近期针对隐藏式门把手安全风险公开征求意见,也是对这一消费需求的积极回应,警示行业必须坚守安全底线,在追求“科技美学”的同时,将消费者生命安全置于首位。
理性消费的深化,推动市场格局从一线城市“单极驱动”转向多元市场“多点爆发”。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增速达61%,25—35岁群体占比超50%,表明新能源汽车正从一线城市向下沉市场渗透,从特定群体向更广泛人群普及。这种需求结构的剧变,既为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也对车企的市场洞察力、产品适配性和服务覆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理性消费的演进,倒逼产业发展从“政策依赖”转向“创新驱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企必须摆脱对政策的过度依赖,将发展动能转向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服务优化。打造韧性供应链体系,构建健康整零关系,培育优秀供应商,秉持共赢理念,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先行优势,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核心技术、智能化应用等领域持续突破,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
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本质上是“用户主权”的觉醒,是产业发展回归“以人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一理念应具体化为“创造真实价值”——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从产品质量到售后服务,都要围绕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展开。车企需摒弃短视的价格战,转向以技术、服务、体验为核心的价值竞争,建立“成本、质量和效率”优势铁三角,以体系化能力穿越市场周期。同时,主管部门和企业要共同重塑认知体系和领导力体系,从极端思维转向理性思维,从流量营销转向创新营销,从价格竞争转变为价值竞赛,以长期主义铸就基业长青。
从“尝鲜”到“刚需”,新能源汽车理性消费时代的开启,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产业领域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价值目标。这一时代的到来,既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社会均应以理性消费为导向,稳脚步、夯根基、强创新、优服务,推动新兴产业从“风口时代” 迈向 “扎根时代”,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为人民美好生活增添更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