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循环”,不是权宜之计——中美互降关税3天后,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释放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信号。
由于日内瓦会谈成果超出市场预期,我国外需压力一定程度上缓释,此前有许多声音包括一些专业机构预测:下半年中国会大幅收缩宏观政策的力度,甚至可能减慢推进经济结构再平衡的步伐。
但我们需要清醒认识的是,相比去年底,特朗普对华仍然加征了20%的“芬太尼关税”和10%的“对等关税”,我国出口继续承压。而从内部视角看,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以其为目标的经济结构再平衡,是惠及广大群众、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大方向上看,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3月全国两会再到“4·25”政治局会议,一以贯之的主基调显示,将国内需求、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已经形成共识。经济结构调整只会继续推进,不会降速,更不会转向。
5月15日这场高层级会议上,李强总理强调“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申了中国经济的战略重心,及时修正了市场预期。
当然,此时重提“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说我国要在对外开放上有所收缩,而是适应国际发展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进一步发挥内需潜力,集聚全球资源、促进国际合作,使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具体来看,会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通过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新产业新赛道;三是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强链拓链,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四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需求,形成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
这里面,没有提到太多增量宏观政策,更多着眼于无需追加财政投入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也许不如一揽子增量政策来得直接,但这些改革举措同样甚至更为重要。
事实上,即使是5月7日出台的一揽子金融政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结构性政策工具。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说,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结构调不好,总量调控也很难发挥有效作用。而从中长期来看,这些体制机制改革举措正是直接指向结构性的矛盾和挑战,推动改善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夯实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
改革的一个关键原则,就是让市场更有效,坚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本质上,是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让所有的市场要素,能在全国各地区之间实现自由的、无障碍的流通,流向最能发挥效用的位置。
毋庸讳言,改革将面临巨大的阻力,但外部形势的倒逼反而提供了动力。改革也会有一个很长的周期和过程,但当前的这一窗口期尤其关键。
一方面,外需压力在这90天内有所降低,让各部门各地区能一定程度上“腾出手”,把更多精力用于推进相关改革举措。另一方面,要看到经贸摩擦的复杂性和对手的多变性,对90天后的形势预期,不宜过分乐观。在这个短暂的窗口期,最好能以超常规的力度,推动形成一定的改革成果或基础,为下一阶段的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贸斗争打开更多空间。
这要求各部门各地区尽快统一认识、认清形势,站在“一盘棋”的高度,摈弃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不合时宜、不合规律的做法,形成协同配合、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如此尽可能地夯实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才能更好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