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6 16:41:10 股吧网页版
宇树机器人租赁“遇冷” 未来将经历三重考验
来源:中国经营报

  今年央视春晚的表演让宇树机器人一战成名,然而,最近却有媒体曝出,两个月前一度火热的宇树机器人租赁业务如今似乎熄火了,今年3月至今,一位机器人出租商试探性发出宇树G1租赁广告后,联系他的买家屈指可数,即使有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等节假日,3—4月真正达成的订单(包括5月的预订单)也不过三四单。

  而宇树机器人租赁遇冷的背后,整体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感受到了一些凉意。谈及人形机器人市场遇冷的原因,“阳明商业论”创始人沈阳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市场现象都是基础供需关系的映射投影,宇树机器人央视春晚的爆火注定会带来消费市场的过山车行情,而宇树机器人的产能限制以及市场需求无形手之间的双重力量,导致很多简单模仿创新的公司演绎了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市场遇冷

  记者在抖音上查找和咨询了几家宇树机器人的出租商,他们所发的机器人视频广告,点赞数基本都是几十个。

  其中一家出租商告诉记者,他花了400多万元订购了20多台宇树机器人,涵盖基础版、跳舞版和机器狗,对外出租最低7000元一天,现在在做活动促销。

  还有一家机器人出租商告诉记者,他是在年后从事这行的,别人租机器人主要是用于活动展示,比如商场商圈、会议活动、文艺表演、行业展会、展馆展厅、婚庆服务等。平时租机器人的情况没有节假日多。

  公开信息显示,此前在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表现不佳,在比赛中出现了跑步摔倒、不走直线等情况,引发网友关注。此外,知乎上有用户指出,央视春晚亮相的宇树H1机器人存在诸多问题,与刘谦互动时甚至直接“死机瘫倒”。

  面对这些质疑,宇树科技虽然都作出了回应,但这些回应并未完全平息质疑声,反而使宇树机器人的技术稳定性和可靠性受到广泛质疑,品牌形象也遭受了一定冲击。

  沈阳认为,宇树机器人租赁遇冷还有其行业独特的属性,比刚开始萌芽的创新产业,必定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曲线。机器人市场遇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初始阶段机器人技术扩散后导致市场快速扩张分化,拉低产品价格和消费者新鲜度。2025年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达到14.9万套和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同时,租赁市场主力机型的负载能力(5kg)和续航(1.5小时)难以满足工业场景需求,形成“表演属性>实用价值”的市场认知。复杂精密的工业机器人短时间内无法被目前的所谓AI机器人替代。另外,各种机器人以及快速复制的市场行为,还有视频媒体的普及传播,导致新事物在中国市场的新鲜周期快速缩短。例如以前100架无人机表演100万元的价格,不到3年,1000架无人机表演才50万元不到了。

  二是成本结构失衡。服务机器人大量供给,以及服务创新落后,消费者迅速失去热情,导致服务机器人售价和租赁价格的ROI快速下降。另外,对比工业AGV租赁市场300—800元/天的均价,娱乐型机器人缺乏持续付费场景。

  三是AI能力滞后。可二次开发的机器人的开发周期成本和应用能力都不尽如人意。还有就是多模态交互停留在语音指令层级,未形成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认知智能,甚至不如无人机的智能进化速度。

  未来发展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预计未来2—5年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重点将是端到端智能大模型的研发。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认为,最强的机器人公司一定是最强的人工智能公司,行业需要解决如何以更低成本、更高寿命的硬件实现超大批量的制造。

  从B端市场的成绩来看,宇树机器人无疑是行业内的佼佼者。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机器狗年销量高达2.3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在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年宇树实现交付量突破1500台,同样创造了全球纪录。

  尽管宇树今年以来在电商平台上积极布局,但其在C端市场的表现却差强人意。2月,将G1与H1两款人形机器人上线京东,其中G1售价9.9万元,H1售价65万元;3 月,入驻阿里速卖通开设官方旗舰店,海外版G1起售价1.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6万元),甚至连续登上李佳琦和罗永浩的直播间,试图借助电商赛道冲击C端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

  谈起对宇树机器人未来发展的看法,沈阳认为,宇树机器人发展前景短期有先发优势,长期要经历三重难关。

  “宇树机器人受益于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热度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央视春晚这个中国最有效的广告平台,短期订单需求非常旺盛,现金流和人才汇集,会让公司发展迎来一个小高潮。但是和大部分产业发展的历史一样,宇树科技面临以下三个难关。”沈阳说。

  首先,行业残酷洗牌。中国市场的特色就是各地快速复制,经历资本和产业政策的洗礼,经常会把先行者淘汰出市场,比如智能手机行业的魅族。

  其次,创始合伙人以及人才流失。由于各地的复制和无序的资本追逐,导致行业核心人才价码呈几何级数增长,会导致核心人才的流动,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司的发展。

  另外,系统化的组织建设流程建设和品牌建设,是很多中国创新企业的硬伤。除了包括华为在内的少数几家品牌外,大多数创新科技公司都很难打破这个禁锢。当然这跟中国企业和品牌现代化发展时间短及人才积累少有关系,但是和短视的资本以及创始人的认知局限也不无关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