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蓉通讯员陈炜肇庆报道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山水,也是广东肇庆市古水镇的日常风光。
古水镇位于广宁县西部,是绥江河、古水河、诗洞河的三河汇聚之地,沿线翠竹绵延、山水相依,马骝山云海波澜壮阔。然而,即便是拥有如诗画般的美景,过去的古水镇,却因为地处偏僻的山区而鲜有外人进入。其中蒙坑村更因为人员流动性差,在2016年前贫困率超过5%,是省定贫困村。
但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来自中山、佛山等地的帮扶团队涌入这个山区,帮助当地村民擦亮聚宝盆,做强农文旅特色产业。尤其是广东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以后,古水镇“一竹一河一瓷”产业发展格局初具规模,人居环境、经济水平、公共服务持续提升。一时间,古水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古水镇的蜕变,是肇庆各县市区在“百千万工程”大背景下发展的一道缩影。
在肇庆,类似的蝶变处处上演。广宁县跻身全国首批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竹制品加工、竹文化旅游等产业红红火火;怀集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被授予“岭南蔬菜之乡”称号,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供应至全国各地市场;德庆县全力打造“中国通用风机之都”,在风机制造领域持续创新,产品畅销各地……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从“默默无闻”到“丁财两旺”,肇庆实践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一个鲜活的样本,“诗与远方”同时照进现实。
古水河上泛新波
今年以来,驻古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蒙坑村驻村第一书记谭东强一直在忙着帮麦客汇客民宿项目办理各种证件,这个由闲置乡村小学改建而成的民宿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国庆节前试营业。届时,蒙坑村乡村文旅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让蒙坑村翻开新一页的是一条河和一群人。
一条河是指古水河。古水河如同一条碧绿的绸带,环绕在蒙坑村的腰间,孕育出两岸郁郁葱葱的竹林,也为古水开发康养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项目埋下伏笔。
一群人则指的是帮扶队。从中山市金融工作局联合帮扶组驻村工作队,到佛山市驻肇庆市帮扶工作组古水镇工作队(共两轮),一批接一批的帮扶队来到古水,一边挖掘古水的独特优势,一边将外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好项目带入古水,推动古水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依托3万亩竹林资源,古水镇在原有100家竹加工厂的基础上,先后引进4个新型竹产业项目,开启“以竹代塑”新型竹产业发展的转型探索。推动古水镇当地竹加工企业从传统粗放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型,竹工艺品、竹生物质燃料等新产品不断涌现。
广宁美好生活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专研可以用于制作蛋糕刀叉的竹粉,可以替代20%左右的塑料,实现部分可降解,让产品更环保。企业负责人杨诗坤介绍,这部分竹粉就来自当地产的竹子。
依托当地的山水、竹林资源,古水镇接连举办徒步大会、越野骑行,观光竹筏、竹海观光道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与此同时,古水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52亩竹林地打造成绿美生态小公园,乡镇入口通道、村庄房屋外立面、圩镇面貌焕然一新,停车场、便民广场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内外兼修之下,古水河生态旅游持续升温,带动沿线民宿、农家乐、竹筏游船业态的出现,让群众共享“百千万工程”成果。2023年11月,蒙坑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古水镇成功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截至目前,古水镇共有9个行政村入选省级典型村创建名单。
而这只是古水河泛起的第一层新波。去年开始,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到来,这里开始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2.0版本。
麦客汇客民宿项目由广宁县汇业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广州市麦客乡宿小院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广宁县古水镇蒙坑村经济联合社三方共同出资,总投入约2000万元。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30亩,建筑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将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共享乡村民宿。
“这是蒙坑村第一个文旅大项目,它带来的人流,不仅将刺激消费,也能辐射当地农家乐和民宿产业,带动大家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水平化地发展。”谭东强如是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据广宁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也寄托着“擦亮‘肇府人家’民宿品牌、推进广宁县康养旅游与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厚望,希望通过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高水平的民宿服务,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带动周边文体旅游活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广宁县经济社会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集聚成势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出圈”。“百千万工程”不仅让古水镇这样的偏远乡镇实现跨越,更推动肇庆市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出差异化的特色产业集群。
从工业板块来看,肇庆东西部各有千秋,东部板块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成势。新能源汽车、金属加工2个千亿元级,新型储能、电子信息2个500亿元级产业初步构建成型。小鹏汽车、瑞庆时代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西部四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封开绿色建材、广宁循环经济、德庆风机、怀集新材料产业年产值分别突破70亿元、50亿元、30亿元、12亿元。
而在农业板块,肇庆秉持工业化理念与全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成功培育出粮油、蔬菜、水果、畜禽、南药、水产等6个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出肉桂、罗氏沼虾等超50亿元的单品。罗氏沼虾、沙糖桔、杏花鸡已成为肇庆的亮丽名片。
据统计,肇庆全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8个、产品数量21个,均居广东省第一。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800亿元、稳居全省前三。
与此同时,肇庆市以培育文旅商贸业旺市富民。打造广宁翡翠湾等一批精品酒店和民宿,高要西江虾谷等一批农文旅项目,成功举办乡村马拉松、越野、户外骑行等品牌赛事。
随着文旅、工业项目的遍地开花,肇庆全域市场活力被激活。小微主体进一步活跃。2024年全市实有经营主体数量超40万户,四会玉器年营业额超700亿元;集体经济持续扩大。2024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15万元以上,平均达50万元。
接下来,肇庆市还将从县域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典型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动力机制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在兴村富民方面继续挖潜增收。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肇庆市获悉,该市将2025年作为“百千万工程”示范突破年,出台《肇庆市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示范突破年行动加快实现“三年初见成效”工作方案》,力争以县镇村全面提升实现“三年初见成效”。其中,明确推动县域产业发展三年初见成效,各县(市)在细分领域培育壮大1—2个主导优势产业,推动粮油、蔬菜等6大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成势,10个优势农业单品做大做强;明确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三年初见成效。推动四会市试点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西部板块县城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县(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2年的39.85%提升至2025年的45%。
此外,肇庆市还将持续开展乡村美学价值共创行动,扎实推进农房风貌改造提升;探索县域投融资体制改革,采用“以市带县”模式,做强县域国企融资平台;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造怀集“万亩方”、封开“万亩方”、四会“千亩方”等耕地集中整治项目;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兴村产业,推动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可以预见的是,一条条蓬勃兴旺的特色产业链,一个个风姿独具的美丽乡村,终将勾勒出肇庆“百千万工程”的全新画卷,夯实县域经济基础,激活镇街资源要素,释放乡村发展潜力,形成“县域强、镇域兴、乡村美”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