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当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刘福贵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办2010年世博会时,普遍的观点是,首位有幸与“炫奇会”有关的中国人,是在法国以游客身份参观了1867年巴黎世博会的清末著名文人王韬。他在《漫游随录》中记述下目睹的一切,赞叹世博会“物玩精奇,宸游怡畅,称盛集焉”。
几份来自百年前的珍贵资料,将中国与“万国博览会”的渊源向前推进了16年,也将一位广东籍商人带入万国视野。1851年,徐荣村将中国商品带到伦敦世博会,获奖之余,也使中国名号顺船驶出。2010年,中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在上海开幕,成为许多观众心目中“最壮观、园区场地面积最大的一届世博会”。
当前正值2025年大阪世博会举行,南都、N视频记者对话多方人士,从历史长河中捞漉广东元素,回顾世博故事。
他们向南都记者指出,“后世博”的上海发展实现了从“短期盛会”到“长期红利”的转化,而中国文明也在通过全新的、融入式的切身体验,将“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的深意,带往一海之隔的友邻。
“15年里,整个社会的社交模式和科技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年参展最大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变得遥远和陌生,民众对重聚线下参观场馆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王姝向南都记者表示。
在此次策展工作中,王姝也感受到了世博会正逐渐成为展示国家形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交流场域”。
她提到,“在大阪参展期间,我们遇到了一位参加过上海世博会,并曾两次前往上海参观我们世博馆的日本观众。作为一个‘世博迷’,他告诉我们,上海世博会是他参与过的最壮观、园区场地面积最大的一届世博会。”
王姝表示,日本民众对上海世博会的印象仍然十分深刻,世博馆也希望通过参展扩大博物馆在世博领域的影响力,并且吸引更多专业观众,扩大海外影响力。
过去一个月,王姝在展区内也遇到了不少来大阪旅行的中国游客,很多游客看到展区关于上海世博会的回顾资料都感觉很亲切。
此次世博馆的展区对上海“后世博”的发展成果作出了重点展示,如原上海世博园区地块的逐步转型与45公里滨江步道的全线贯通,直观反映“后世博”的上海发展实现了从“短期盛会”到“长期红利”的转化,从而凸显出中国大型盛会的举办对于城市更新的意义与持久影响。
广东印记再次闪耀
4月9日,大阪世博会开幕,主题是“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
那天,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海波在中国馆外看到,小广场排队等候区已然爆满。虽然下着大雨,观众们热情不减,“这是其他任何展馆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他在中国馆展项之一“二十四节气盘”下,看到如织的游客。那几分钟内,王海波因游客们满脸震撼的表情感到欣喜,“有一位日本观众站在‘二十四节气盘’前,一直拍照,将二十四节气和其他几个主题的影像拍了个遍,一直没停”。
此次大阪世博会,深圳企业洲明科技为中国馆提供了全套光显解决方案,包括光显设备、软件平台、互动系统、现场施工及运维服务等全链路内容。
从天而降的“文字瀑布长河”、近百平米的大型LED装置“二十四节气圆盘”、通过投影技术再现的世界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良渚水利工程,结合互动光显设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演出……处处透露出精巧,处处蕴含着情趣。
15年前,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洲明科技曾为30多个国家馆,提供了总计超3500平米的各式LED显示屏,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技术支持。
“过去单纯展演式的显示屏,只提供了单向输出的渠道,但现在,沉浸式的展出为观众带来了流动性的体验,生搬硬套的时代过去了,已转变为融入式的切身体验。即便是非专业人士,站在巨型的文字瀑布之前,也能感受到文化以流动的方式进入心中。”王海波说道。
广东省贸促会方面也向南都记者透露,6月27日至29日,由广东省贸促会牵头负责的广东活动周,将在大阪世博会的中国馆举行。届时,英歌舞、醒狮、粤剧等非遗民俗文化表演将亮相广东活动周开幕式现场,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广东故事,传递广东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世界领略广东非遗民俗的独特韵味。
首次参加世博会的广州地铁方面也向南都记者介绍,届时广州地铁的智慧交通模型,也将亮相广东活动周。
这一模型将通过“一站两区间”车场场景,同时融入广府文化元素,凸显广州地铁在“一键开关站”“一码换乘”“智能巡检”等绿色出行的应用成果,以及TOD链接万物生活的理念,展示广州地铁在湾区城市轨道可持续交通方面的成果和思考。
广州地铁方面提到,此次展览主要在于体现城市交通方式改变人民生活模式的主线,紧扣广东周“健康与幸福”主题,以“轨道上的未来生活”为主线,以轨道交通为载体,多元化轨交制式的视角,展现科技创新带来绿色出行,以及对城市生态、人文关怀及未来可持续生活的赋能,传递“智慧交通即幸福载体”的核心价值,展现“你的每个选择都在改变未来”,突出“绿色出行将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归宿”。
174年后,“翼飞洋人”仍在振翅,寓“君(即徐荣村)货当飞行天下”之意,将巨型文明长卷送往一海之隔的日本。“二十四节气盘”流转轮换,把流动的中式诗意送给万国游客。篆书石鼓文字体的红色大字“中国”,古朴端庄、清朗典雅,在中国馆外昭昭树立。
“我们所想要表现的,是一场开放式的、不存在节点的,轻松舒适又不失厚度的展览,人与展馆融为一体,‘天人合一’。这是我在其他任何展馆都没有看到的方式。”王海波说。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向雪妮张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