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间,英国的土豆价格上涨了20%、胡萝卜价格上涨了38%,橄榄油价格更是上涨了40%,而一些巧克力的价格几乎翻了一倍。尽管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很复杂,但气候变化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就眼前来看,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破坏。人类为弥补歉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诸如砍伐森林以扩大耕地、施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等,又加剧了生物多样性丧失、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等问题。面对多重粮食危机,我们该如何应对?
模型局限,多少“意外风险”未被考虑
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生长条件,科学家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未来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早期模型认为,因已接近耐热极限,赤道附近的作物未来产量将下降,而较高纬度地区的作物产量则可能上升。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一份报告指出,得益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的“施肥效应”,粮食总产量将在全球升温超3前保持上升趋势,之后才会下降。
然而,在纳入更多参数后,模型预测结果早已不容乐观。IPCC在202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将日益威胁粮食安全,带来“意外风险”。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气候科学家乔纳斯·耶格迈尔团队最近发表的一项模拟研究显示,假设农民维持现有耕作方式,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小麦产量或将增长18%,玉米产量则可能下降24%。
不过,当前模型也存在明显局限。耶格迈尔指出,气候模型在预测极端天气事件方面能力有限,而作物模型往往低估这些极端事件的破坏力,且大多数模型并未将病虫害因素纳入考量。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丹·贝伯警告称,在作物生长条件改善的同时,全球变暖变湿还在加剧病虫害的威胁,比如助长其扩散。自2013年意大利普利亚大区发现“橄榄树杀手”苛养木杆菌后,该地区已有超1/3的橄榄树被摧毁,致使橄榄油价格飙升。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大卫·洛贝尔指出,目前模型研究往往聚焦于小麦、玉米等主粮,而忽视了可可、咖啡等特色作物,对此类风险预估严重不足。而特色作物由于种植区域集中,供应链更易受极端天气冲击。例如,全球约3/4的可可产自西非,近期接连的干旱、暴雨和肿芽病毒暴发导致其收成锐减,巧克力价格也因此而暴涨。
排除农业技术进步等因素,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已然显现。洛贝尔指出,早期研究对通过改良品种规避风险的预期过于乐观。他的研究表明,若无气候变化影响,当前小麦和玉米的产量本可再多出几个百分点。而目前全球粮食总产量的增长,部分归因于化肥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贝伯指出,这意味着我们为了维持相同产量,正消耗更多能源。
临界点将至,“养活全球”任务更艰巨
更令人担忧的是,粮食增产的另一个原因是全球耕地面积快速扩张。但这通常以砍伐森林为代价,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打击。同时,毁林还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使本就已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约1/3的农业碳足迹雪上加霜。这似乎正让人类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全球变暖使农业生产困难增加,因此农业必须加大碳排放以维持产量,反过来又加剧气候变暖。
气温上升还将放大海洋酸化、地下水资源枯竭、土壤流失等威胁——例如,高温会迫使农民更多依赖地下水灌溉。洛贝尔指出,目前面临的风险不仅关乎粮食系统,更危及整个气候系统和全球生态系统。
眼下,最大的问题或许并不是高收入群体会否挨饿,而是我们是否会在维持超市货架充足的同时,进一步破坏地球生态。2022年的IPCC报告已发出警告:多地同时遭遇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严重的粮食危机。对低收入人群来说,形势远比这严峻。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约有超过7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比2019年增加1.5亿人。随着全球变暖加剧,这一数字还将持续攀升。耶格迈尔认为,关键不仅在于生产出更多食物,而在于能否在有需要的地方,以人们可负担的价格生产食物。
如果地球跨越了某些潜在的气候临界点,保障全球粮食供应将更加困难,而我们或许正迅速接近这一边界。巴西圣保罗大学卡洛斯·诺布雷指出,因改建牧场,目前亚马逊雨林的毁林率已接近18%,这导致该地区更加干热。巴西粮食产量占全球总量10%,包括全球半数大豆出口和1/3牛肉出口。研究表明,若亚马逊雨林的毁林率达20%—25%且全球升温超过2,雨林将越过消亡临界点,由此造成的气候影响会严重冲击全球粮食生产。
洛贝尔表示,化解粮食危机没有单一解决方案,需依靠多元化创新举措齐头并进。
重要对策之一是减少肉类消费。贝伯指出,当前全球大量粮食被用于饲料,若将这部分粮食用于人类,则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诸多问题迎刃而解。不过,迄今全球乳制品和各种肉类产量持续增长且无放缓迹象。而且,迄今未有国家尝试通过征收反映环境成本的肉类税来扭转这一趋势。
提高现有粮食利用率同样关键。联合国202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进入商店、餐馆和消费者手中的食物有1/5遭浪费——这些食物的生产造成了全球8%的温室气体排放,且在垃圾填埋时还将进一步排放温室气体。英国是2015年联合国减废目标的签署国,已在2007年至2021年间成功减少18%的食物浪费。今年10月,该国将实施垃圾食品广告禁令,以推广健康食品并减少食物浪费。
加码创新,重塑全球粮食系统韧性
科技创新无疑为应对粮食危机提供了更多工具。
科学家正致力于培育更耐高温、抗旱、抗病虫害的作物,同时还试图将豆科植物从大气中固氮的本领“移植”到其他作物上——若实现则可大幅减少化肥施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降低食品价格。
提高作物光合效率,也是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目前,小麦最终只能将约0.3%的阳光能量转化为可收割的粮食,效率显然过低。2022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斯蒂芬·朗团队曾报告,通过基因改良提升大豆光合效率可使其产量增加1/3。虽然这一结果尚存争议,但若能成功,其影响将非常巨大:通过结合多种光合效率提升手段,作物增产幅度有望超过50%。而近年来育种进展最明显的大豆和玉米,年均增产也不过1%—2%。
此外,精准农业技术与农业机器人可以更精确地施用氮肥,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有助于缓解农业化学物质对河流和水域的污染。还有不少科学家和企业在尝试摆脱传统农业的土地依赖,在可控环境中种植作物以抵御极端天气的影响,但这通常耗能较大。
更新颖的做法是在发酵罐中培育食物。例如,通过微生物生产蛋白质制品,不过目前这类技术还面临成本高昂的问题。而且,这些细胞所需的养分往往仍依赖传统农业提供原材料,因此其整体环境影响尚未明显优于传统食物。
能不能不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用能源与原材料合成营养物质?2024年初,芬兰公司太阳能食品首次实现了这类食物的商业化生产。他们利用电解水制氢,并以此喂养“食氢”细菌,最终产生一种可用于制作多种食品的富含蛋白质的黄色粉末,目前已有产品在新加坡上市。据该公司称,与植物生产相同数量的蛋白质相比,该技术仅需其碳排放量的1/5、土地使用量的1/20,用水量甚至仅需其1%——即使仅作为动物饲料,这类新型蛋白源也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从技术上看,我们确实有能力让粮食系统变得更高效、更具韧性,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但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洛贝尔指出,各国政府应加大投入以促进创新,让粮食安全跑在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