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证券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5月15日,在第七个“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中国资本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这一庞大的群体不仅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也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投资者诉讼成本高、举证难度大、赔偿执行难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和误导性信息的影响。如何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成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需要市场各方主体同题共答。
过去一年,中国资本市场在投资者保护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通过制度创新、执法强化、机制优化等多维度改革,突出强本强基、严监严管,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投资者权益保障体系,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信心与动能。
相关部门以制度筑基,织密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安全网”。随着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优化完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工具箱已较为充实,投资者民事救济和纠纷解决渠道更趋通畅。今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和证监会还联合发布《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司法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中国特色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监管部门“长牙带刺”、执法亮剑,以“零容忍”筑牢市场底线,不断提升打击惩戒违法行为的精准性。在市场关切特别是投资者深恶痛绝的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等方面,一年多来,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153亿元,金额超过2023年两倍。
上市公司质量是投资者保护的微观基础。近期,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收官,5400多家披露2024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近七成宣布分红,合计分红金额2.39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证监会表示,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上市公司积极主动运用现金分红、回购注销等方式回馈投资者,切实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
从监管部门的表态中,我们不难看出,投资者保护工作没有终点,而是将持续深化。例如,要聚焦“打大、打恶、打重点”,坚持“惩防治”并举、“行民刑”协同,系牢资本市场活动中维护投资者权益的每一粒扣子,通过“严监管”还给投资者一个“真市场”;要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着力解决基金“旱涝保收”等问题;要压实证券公司和销售机构等主体的责任,督促提升治理水平和合规风控能力,持续优化投资者服务,倡导理性投资、长期投资。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长期以来的投资者保护实践,不仅是对个体权益的维护,更是对市场信心的系统性修复。一个公平、法治、高质量的市场正是投资者信心所在。唯有“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方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央广网评论员牛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