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5 23:58:10 股吧网页版
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报告
来源:新华财经

  2024年,我国绿色债券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本文总结了绿色债券市场的政策动态和市场发展概况,基于中债-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分析了全市场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完整度情况和募集资金投向状况,量化测算绿色债券的环境贡献。从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培育多元化市场生态、强化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助力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绿色债券政策动态

  (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多项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相关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是推动绿色产业规范发展。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明确了绿色低碳转型重点产业的细分类别和具体内涵。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路线图。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绿色金融重点支持领域。

  四是促进全国碳市场建设。2024年2月,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基本制度框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有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

  五是推动绿色发展交流合作。2024年,国际可持续金融合作平台更新了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并发布中欧新《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这是我国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进展。

  (二)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完善。2024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体系框架和重点领域。12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JR/T 0322—2024)金融行业标准。该标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中央结算公司提出并负责起草,行业内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完成,是绿色债券领域首个金融行业标准,填补了绿色金融领域行业标准空白,规范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此外,《债券发行人环境、社会和治理评价框架》国家标准获批立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规范》团体标准对外发布,为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信息披露规范性逐步提升。2024年4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对我国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领域的可持续信息披露作出规范。11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助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质量。

  (三)地方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在顶层设计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出台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和激励措施。2024年4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山东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能源和产业转型的若干措施》;5月,深圳市发布全国首个气候投融资地方标准《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与评估规范》;5月和10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和《可持续金融行动计划》;6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北京市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概况

  (一)市场发展情况

  1. 发行规模及结构

  近年来,我国贴标绿色债券1市场获得较快发展。截至2024年末,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占债券余额的比重为1.12%,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我国存在大量未贴标、实际投向绿色项目且符合国内外相关绿色目录标准的非贴标绿色债券,也为推动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上述两类绿色债券共同构成了投向绿色领域的债券,即“投向绿”债券2。

  2024年,我国发行“投向绿”债券1270只,发行规模为15469亿元。其中,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6833亿元,非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8636亿元(见表1)。

f5eaa1204d69427aa302102b4972eb64.JPEG

  在“投向绿”债券中,中期票据的发行规模最大,占比为24%。地方政府债和短期融资券紧跟其后,占比分别为21%和16%。其他规模占比较大的券种包括金融债、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ABS)、公司债、政府支持机构债和企业债(见图1)。

  在贴标绿色债券中,金融债、ABS、中期票据和公司债发行规模较大,占比分别为32%、30%、25%和9%。其中,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占比较2023年有所下降,中期票据、ABS、公司债、定向工具发行规模占比同比上升。

c952f41ba40f42a59a5f36ce2d171a5b.JPEG

  2. 发债行业集中于金融、公用事业和工业领域

  从已披露的发行主体行业分布来看,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行业主要集中于金融、公用事业和工业等行业。

  在“投向绿”债券中,发行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公用事业,达4320亿元,占比为28%;金融业紧随其后,占比为24%;工业位列第三,占比为22%(见图2)。

  在贴标绿色债券中,金融行业为最重要的发行领域,发行规模大幅领先,达3661亿元,占比为54%;公用事业和工业发行规模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21%和15%。

229b610c56094826b064c0992dd04cac.JPEG

  根据中债-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参考金融行业标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中的项目分类,本文对贴标绿色债券募投领域进行统计。碳减排效益排名前三的四级行业分别为太阳能发电装备制造、风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大型水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见表2)。

0a9b5366f57f438586b5505f45b6707b.JPEG

  3. 债券评级4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发行评级方面,2024年新发行的绿色债券信用评级均较高。

  在已有评级的“投向绿”债券中,AAA级占比达97%。由于AAA级地方政府债均为“投向绿”债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向绿”债券的整体评级水平(见图3)。

  在已有评级的贴标绿色债券中,AAA级占比最高,达96%;AA+级别占比较2023年(5.74%)有所下降。

75cf865b6af1468f9537f32d7dc34e82.JPEG

  根据中债市场隐含评级6,2024年发行的绿色债券的隐含评级整体级别较高。在已有隐含评级的绿色债券中,AAA-及以上级别的占比超过50%,AA-及以上级别的占比超过99%。

22bdad51dc2642c5b4334ef99c7db2d1.JPEG

  4. 发行期限为3年期的债券占比最高

  在发行期限7方面,绿色债券期限分布相对集中在1~5年期。和贴标绿色债券相比,“投向绿”债券的中长期占比更高。

  在“投向绿”债券的发行期限中,3年期债券占比最高(29%),其次是1年期和30年期债券,占比分别为19%和13%。整体期限结构相对较长(见图4)。

  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期限集中在3年期,占比达50%,比2023年降低9个百分点。1年期债券发行规模占比下降,为10%;2年及以上期限占比上升。

727ef78a4fb34c909b1cd2e13c1ac488.JPEG

  5. 发行成本优势明显

  2024年,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为11.1个基点(BP),较2023年增加5.8BP。2024年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在发行当年为发行人累计节约财务成本约7.6亿元,在全生命周期为发行人累计节约成本约41.2亿元,节约规模均高于2023年。

28999c09dfdc4321becc56e6fda51204.JPEG

  6. 二级市场运行情况

  中央结算公司针对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推出中债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系列指数族系,助力绿色金融发展。2024年,中债-绿色债券综合指数稳步增长,由2024年初的132增长至138,绿色债券整体表现稳中向好(见图6、表4)。截至2024年末,指数总市值为1.6万亿元,过去3年指数年化回报率为3.62%,年化波动率为0.97%,整体呈现收益稳健、波动可控的特点。

06cd1760109848ab96680f5b4dd002f2.JPEG
6dec1d47235a40f8bd70cb183a3e7b06.JPEG

  (二)绿色债券产品和发行方式创新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各方的共同推动下,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不断创新发行方式和产品类型,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各种创新产品成功落地,有效扩大了绿色债券的支持范围。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绿色发展能力提升。202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发行首只同时面向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的双市场绿色金融债,江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全国首单国内国际双认证的科技创新气候债券,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全国首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绿色公司债券,苏州恒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全国首单绿色住房租赁债务融资工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全国首单“绿色”和“两新”双贴标债券。

  二是跨境发行取得突出成效。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首次在香港、新加坡、伦敦三地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中国铁建发行全国首单建筑类央企可持续境外债券,创同期限非金融企业点心债8最低票息;山东能源集团赴港发行全球首笔蓝色可交换债券,这也是能源类企业全球首笔蓝色债券。

  (三)绿色金融服务方兴未艾

  一是深化绿色债券担保品管理服务应用。中央结算公司创设的“标准化绿色债券担保品管理产品”和“合格担保品范围扩容”服务得到深入应用。截至2024年末,绿色债券担保品池规模超过8000亿元。

  二是创新发布中债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系列指数产品。2024年,中央结算公司陆续发布投资级公司绿色债券精选指数、银行间碳中和及绿色债券系列、区域绿色债券综合系列等25只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系列指数。6月,市场首批聚焦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领域的公募基金产品成功发行,挂钩中债-绿色普惠主题金融债券优选指数,助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截至2024年末,该系列指数共计60只,是全面综合反映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代表性指标,旨在向境内外绿色金融投资者提供可落地、可执行的指数化投资工具。

  三是根据金融行业标准,创新完善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2024年,中央结算公司在已有绿色债券数据库基础上,根据金融行业标准全新打造国际首个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截至2024年末,实现累计入库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债券6200余只,入库债券规模突破12万亿元,为境内外市场各方提供了量化数据作为参考。

  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情况

  (一)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占比

  参考中债绿色指标体系,根据中债-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的绿色债券发行前环境效益信息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公开发行“投向绿”债券816只,在发行前披露环境效益信息的有345只,披露只数占比9为42.28%。其中,公开发行贴标绿色债券341只,在发行前披露环境效益信息的有334只,披露只数占比为97.95%。在“投向绿”债券中,金融债的披露只数占比最高,达94%;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次之,披露只数占比均超过70%。在贴标绿色债券中,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披露环境效益的占比均达到100%(见图7)。

4aa05748de4145538fd45ca7dfa290e9.JPEG

  (二)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完整度评分

  根据中债-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的数据,结合中债绿色指标体系,本文对绿色债券投向领域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完整度进行评分10,总分包括环境效益必填指标披露得分(满分80分)、环境效益选填指标披露得分(满分20分)、募投项目基本信息披露得分(满分20分)。

  2024年,我国公开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平均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完整度得分为81.37分,其中,必填指标的平均得分为53.30分,选填指标的平均得分为9.75分,募投项目的平均得分为18.32分。

  2024年,公开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的募投项目主要集中于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其中,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完整度得分最高的行业依次为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生态环境产业(见图8)。

6997e348b6c74d2f9d30f42093eece6e.JPEG

  (三)贴标绿色债券11的量化环境贡献

  假设贴标绿色债券中未披露环境效益信息债券的平均单位资金环境效益与已披露债券一致,根据已披露的绿色债券环境效益数据估算12,2024年公开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资金预计每年可支持减排二氧化碳约1556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206万吨,减排氮氧化物3533万吨,对我国绿色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见表5)。

24cd0f1d8683469b8d880dd6e657ab2b.JPEG

  对完善绿色债券市场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建议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和信息披露要求,鼓励发行人按照《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制定绿色债券碳核算方法,鼓励绿色债券发行人核算并披露募集资金所支持项目的碳减排量,构建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绿色债券统计体系。

  二是强化政策激励。借鉴国际经验,降低绿色债券发行审查成本。可参考新加坡政府颁布的绿色债券授予计划,在参与计划的发行方通过资格审核后,全额抵消为获得合格发债资格而付出的外部审查成本。通过税收优惠、减提风险资本准备金、纳入货币政策操作担保品池等政策,提升绿色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三是完善监管考核评价机制。鼓励银行、基金等投资者将绿色债券纳入投资组合,加大绿色债券发行投资业务的考核权重,考虑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并作为ESG评级的重要参考指标,丰富评价结果应用场景。在宏观审慎评估(MPA)指标体系中,增设绿色债券发行、投资、承揽承销和信息披露等指标并赋予较大分值。

  (二)培育多元化市场生态

  一是扩大发行主体范围。鼓励发行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将符合条件的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大力支持发行境外绿色主权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鼓励绿色债券资金投向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二是创新产品体系。研究推动绿色资产管理产品发展,多渠道鼓励绿色资管产品的发行和投资。大力发展适合中小微企业的绿色普惠金融债,鼓励银行发行绿色普惠金融债、募集低成本专项资金。研究试点绿色债券与碳配额抵质押相结合,允许企业用碳资产增信。

  三是增强市场流动性,壮大投资者队伍。鼓励企业年金、养老金、社保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债券,设定最低绿色投资比例。加强二级市场建设,提升市场流动性,增强投资者信心。可借鉴欧盟经验,引入做市商制度,降低绿色债券交易成本。推动绿色债券指数衍生品的发展,研发以绿色债券指数、ESG指数为标的的指数型基金,吸引被动投资者。探索发布绿色债券收益率曲线,促进绿色债券市场价格发现,提升市场定价效率。

  (三)强化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一是加强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推动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参考金融行业标准开展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研究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推动相关上市公司、发债主体依法披露环境效益信息。鼓励在统一的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集中披露环境效益信息,提升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化水平。

  二是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探索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在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中的应用。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遥感监测、大数据等方法和工具,对绿色债券环境信息进行识别和监测,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流动。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投资境内绿色债券。探索发行“一带一路”绿色项目专项债,支持中资机构发行离岸绿色债券,吸引国际投资者。推动国内国际绿色债券产品与服务互联互通,便利中外投资者跨境开展绿色投资。研究推动绿色债券跨境交易,允许在国际交易所交易,在境内结算。

  二是深化绿色债券领域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在绿色债券领域国际标准研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深化绿色债券业务、信息披露标准及规则等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推广,鼓励在国际交易所应用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加强信息披露。持续丰富符合国际标准、满足海外投资者需求的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提升中国绿色债券的国际影响力。

  注:

  1.贴标绿色债券是指经官方认可发行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绿色产业项目。

  2.“投向绿”债券指募集资金投向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绿色债券原则》、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气候债券分类方案》这三项标准之一,且投向绿色产业项目的资金规模在募集资金中占比不低于贴标绿色债券规定要求的债券。“投向绿”债券=贴标绿色债券+非贴标绿色债券。

  3.行业分类中将无法判断行业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归类为其他。

  4.该部分评级参考Wind数据库中的债券评级。

  5.对有债项评级的债券进行统计。有295只贴标绿色债券没有债项评级,合计2198.19亿元;有611只“投向绿”债券没有债项评级,合计5556.89亿元。

  6.中债市场隐含评级是中债估值公司从市场价格信号和发行主体披露信息等因素中提炼出的动态反映市场投资者对债券的信用评价,是对评级公司评级的补充。

  7.债券期限分为3类:一是短期债券,即偿还期限在1年或1年以内的债券;二是中期债券,即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债券;三是长期债券,即偿还期限在10年及10年以上的债券。

  8.点心债是指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

  9.披露只数占比=公开披露环境效益信息的债券只数/公开发行的债券只数。

  10.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完整度得分=环境效益必填指标披露得分+环境效益选填指标披露得分+募投项目基本信息披露得分。没有披露环境效益信息的债券完整度得分为0。打分结果仅代表信息披露完整度,不代表债券的绿色程度。

  11.根据本年新增金融债环境效益信息统计。

  12.环境效益估算值=环境效益披露值/已披露环境效益的样本数占比。

  (作者: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商瑾,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陈莹莹,中央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张锦涛,本文原载《债券》2025年4月刊)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