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5 23:40:29 股吧网页版
聚焦|花哨有余安全不足 车企“炫技”何时了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不仅找不着、打不开、容易夹手,还不易救援、逃生困难……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简称《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直接点名隐藏式车门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等的技术规范。未来,相关制定强制性国标的出台有望填补监管空白。

  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开刀”,是今年相关主管部门释放的安全监管信号之一。不难看见,从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到整顿智能辅助驾驶发展乱象等,近段时间工信部频繁出手高度聚焦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审查。业内普遍认为,相关主管部门连串举动,整顿的正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只顾创新、重炫技、轻安全等发展现象。

  隐藏式车门把手曾影响多起事故救援

  隐藏式车门把手只是汽车身上一个“不起眼”的开门设计,然而在过去发生的多起事故案例中,因隐藏式车门把手引发的舆情却让人不容忽视。

  例如,2022年,一辆雷克萨斯LM车型碰撞后出现车门锁止状态导致救援困难,引发关注。在随后几年,因断电导致车门失效影响救援和逃生的事故时有发生。今年3月小米SU7的高速碰撞事故,全车断电导致车门无法开启。

  所谓隐藏式车门把手,就是在设计时把车门把手“藏起来”,与车身融为一体,让汽车外观显得简洁流畅,也具有一定优化风阻和续航的功能。使用时,能通过感应装置自动弹出和收回。目前采用隐藏式车门把手大多是新能源汽车。

  谈及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发展,业内人士直指近年车企爱“炫技”的发展趋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表示,隐藏式车门把手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身份象征,如果不用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新能源汽车的车型很可能会被认为是技术落后。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影响救援等安全隐患外,隐藏式车门把手其他“坏处”也不少。如在社交平台上,近年就频繁有不少北方车主吐槽:当气温较低时,隐藏式车门把手会被冻住而无法打开。同时,这些新型车门把手维修也不见实惠。在广州汽修市场从业二十多年的维修技师陈德强告诉记者,智能车的新型电子感应式把手单次维修费用超2000元,是传统机械把手的5倍。

  「链接」工信部《技术要求》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相关规定

  《技术要求》中提到,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暴露出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等问题。《技术要求》还指出隐藏式车门把手在碰撞、断电等极端场景下的逃生与救援风险,要求必须配备机械解锁装置,确保断电、碰撞后仍可手动开启等。此外,《技术要求》还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

  汽车“炫技”配置创新有余安全考虑不足

  主管部门出手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还引发了人们对智能车其他花哨配置功能的热议。记者留意到,近年智能汽车涌现许多“一窝蜂”而上创新设计或配置,如零重力舒适座椅、无实体按键中控设计、后排“巨幕”、车载冰箱、电子后视镜等“出厂标配”,甚至追求零百加速、大马力等参数,虽然展现了车辆舒适性和智能“实力”,但不少暗藏安全风险。

  以零重力座椅为例,厂家宣传重点在“可120度躺平”“睡一觉就到目的地”,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原有安全带并不能在躺倒时保护乘客。奥托立夫中国区销售战略及业务发展副总裁毛莉莉告诉记者,“当前车辆上所设计的安全气囊、安全带,没有一个是为这种可大角度调节零重力座椅而设计,需要为其重新设计适配安全解决方案。”

  还有业内人士透露,多数车企在碰撞测试中基本不会开启零压座椅功能,导致测试结果与实际使用场景脱节。

  此外,后排大尺寸娱乐屏的流行也产生了新安全隐患。就在今年3月,一位5岁男童半节食指在乘坐时就被后排屏幕的伸缩支架夹断。此外,部分五座轿车在空间相对狭小的后排也配备娱乐巨幕屏,一旦行驶中发生碰撞事故,极易对车内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相关人士指出,“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配置,无论哪种设计都应将用户生命安全置于创新优先级。”从本质上来看,在传统汽车向智能电动汽车转换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汽车科技美学设计,与过度鼓吹“智驾”是一样的,都将炫技、营销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产品设计应“以人为本”。

  接连出手

  主管部门高度聚焦汽车安全审查

  “国家开始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项填补空白的重要步骤。”章弘表示,这标志着我国汽车行业在安全监管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汽车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

  记者留意到,工信部已经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出手整顿汽车产业,每一次都高度聚焦安全。在动力电池上,4月初,工信部发布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动力电池在一些场景中“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在智驾上,同月,工信部召开闭门会,整顿智能辅助驾驶发展乱象,要求汽车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且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此次,随着《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推进,业内普遍认为,汽车行业或将迎来连锁反应,未来如后视镜的电子化、全触控中控屏等相关争议的汽车创新设计,或将面临安全审查。国家标准委技术委员周迪认为,“该标准的制定将为车企设计生产提供规范,促使行业重视安全,平衡美学与实用性,避免‘伪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4月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安全”更被高频次、多维度重点提及,覆盖了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芯片、数据、碰撞防护、低碳管理等核心领域。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入开展用户体验标准化研究,开展隐藏式车门把手、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大角度座椅以及车内提示音等新产品技术与标准研究。

  业内观察

  智能汽车技术创新应遵循“安全冗余”原则

  近年来,智能汽车的创新陷入了“为创新而创新”的怪圈,部分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以“重视创新”为名,盲目堆砌配置,将风阻系数、屏幕尺寸、座椅角度等作为“炫技”营销的噱头,却忽视了安全这一核心价值。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需回归“用户需求导向”,同时应遵循“安全冗余”原则。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少新技术加快应用,在提升体验感的同时,加强对其安全风险评估、加快完善相关标准成为当务之急。此次,工信部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整顿,以及《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提及新产品技术与标准研究,均已经释放出明显信号,监管部门已从单一部件安全转向系统性风险防控,未来或针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出台更严格标准。

  当然,主管部门的监管整顿只是开始,还需行业自律,从设计理念、技术验证到用户教育进行系统性反思。唯有如此,智能汽车才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移动安全堡垒”,而非隐藏风险的“科技玩具”。

  「主管部门近期多次整顿汽车安全问题」

  ●4月3日,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发布。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对智驾宣传提出系列规范性要求。

  ●4月28日,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5月8日,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