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圈里近期的流行词RWA(Real World Assets)你听过吗?
RWA,意为现实世界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中的实体资产(如房产、设备、债券、新能源设施等),转化为链上可交易的数字通证(Token)。
RWA被称为一场从“数字泡沫”到“实体造血”的范式转换,引来不少机构布局,那么其到底是什么?有何用?巨头试水意味着什么?市场热背后又有哪些雷区?
资产锚定
RWA可以简单理解为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通过区块链技术,把现实中的资产变成可交易的“数字碎片”,让全球投资者都能轻松买卖,以此盘活资产流动性。
假设某公司计划建设充电站,传统模式下需要投入数百万购置设备和场地,普通投资者难以参与。通过RWA技术,可以将整个充电桩网络拆分为100万份收益Token,每份对应充电桩的部分运营收益权。这些Token在区块链上向全球投资者开放认购,即使只有50元也能购买一份,享受充电桩每小时产生的运营收益。
业内认为,包括工厂设备、充电桩、光伏板等实物资产,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金融资产,甚至碳积分、知识产权、数据权益等新型资产,都可以RWA,不过,各类资产RWA价值不同,主要依靠底层资产本身的价值。
“市场不缺资金,缺的是能锚定真实价值的资产,这也是RWA赛道的核心命题。”近日,一金融科技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与空气币不同,前者主要靠炒作收割资金,而RWA的每一份通证,都对应真实存在的实体资产,核心是用技术提升资产流动性,风险相对更为可控。
联储证券研究院副院长沈夏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RWA的本质仍然是一种ABS(资产证券化),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资产两端。对于融资方而言,RWA为现实世界的资产,尤其是为价值高、流动性差且回收期长的现实资产,提供了去捕捉加密世界巨大的投资需求、强即时的流动性的机会。而对于投资方而言,RWA为链上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到收益稳定、风险可控但传统意义上门槛高的商业项目或金融资产中的机会。
“从实践来看,RWA通证化最直接的价值在于打破资产参与门槛、释放被低估的资源,并提升传统金融未覆盖领域的融资能力。”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同主席、香港区块链协会荣誉主席于佳宁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相比传统市场上的封闭交易机制,通证化的资产更容易实现碎片化、全球化、全天候交易,这对于诸多原本流动性不足的传统资产而言,是一次意义重大的价值重构。
除此之外,它还打开了资产参与者结构的广度,使得更多中小投资者有机会接触原本只能由大型机构掌控的市场。
巨头试水
目前,从当前全球试点和应用案例来看,RWA已从概念走向场景化实践。
于佳宁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高信用等级的利率类资产,如美债和货币市场基金是最易标准化的方向,也是机构优先试水的对象;而结构化信贷、物业经营权、碳排放额度、黄金、私募基金份额等,已在不同司法辖区完成了通证化原型和融资操作。
此外,随着数据要素、知识产权和未来收益权等新型资产确权机制的建立,它们也正逐步进入RWA通证化的适配边界。下一阶段,如何在监管、估值和清算体系之间建立互认机制,将决定RWA通证化能否从阶段性热点演化为长期制度工具。
总体来看,适用RWA模式的现实资产,应该具有价值高、流动性差、回收期长、行业资金缺口大、收益稳定、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等特点,例如:不动产领域、新能源领域、公共项目领域等。
有人说,RWA有望开启一场从“空气币”到“资产锚定”的范式革命,在加密资产价格猛涨、机构资本跑步入场的今天,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国内不少互联网巨头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就在2025年3月,巡鹰集团旗下巡鹰出行完成基于换电实体资产的RWA,涉及金额数千万港元。该项目通过发行由香港胜利证券担任管理人的RWA基金产品,蚂蚁数科、Conflux Network与VDX共同提供技术支持,AW3家族办公室作为生态伙伴参与其中。
另外,蚂蚁数科与朗新集团合作在香港完成国内首单基于新能源资产RWA融资,将朗新集团旗下新电途平台上运营的部分充电桩和储能设备作为RWA锚定资产,融资金额约1亿元人民币。这笔创新交易入选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Project Ensemble项目沙盒的首批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案例。
于佳宁认为,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加速涉足RWA赛道,是其在前沿金融科技领域主动寻求新转型的战略选择。尤其是在Web3.0概念持续深化、数字资产由虚拟叙事走向现实锚定的趋势下,头部科技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转向可能带来的制度红利与资产重估机会。
“此轮巨头入场,既是技术逻辑驱动的必然演进,也是政策环境相对宽松、试点机制逐步完善的结果。”于佳宁说道。
业内人士称,香港市场有望迎来RWA之春,期待香港逐步开放相关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落实数字货币(如通证化存款、稳定币),以进一步激活香港通证化生态。
“未来RWA或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王竞萱同样称,蚂蚁数科锚定资金需求大、产品全球化且国内具有较大优势的新能源产业作为RWA主推项目,同时蚂蚁加入香港金管局Ensemble沙盒项目,与汇丰、渣打等机构共同制定代币化市场标准,有望借助新能源产业RWA成为金融Web3.0时代的核心构建者。
不过,王竞萱也指出机构在布局时同样要注意多方风险,一方面是警惕合规性风险,涉及多国资产和投资者时,需遵守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法律;另一方面要重视技术安全,一是敏感数据的跨境传输问题,另外则是底层资产IoT设备的防火墙安全。
泥沙俱下
尽管RWA热,但不可否认的是,背后同样还有泥沙俱下的市场现实。
RWA前景被看好,但市场仍存在显著乱象,一方面,伪RWA项目泛滥。在某县城,一款宣称“佛祖加持”的头发丝都能被RWA,还有某代币上链被炒至数万元一枚,但被指出实际成本不足百元。
前述金融科技从业者直言,这些伪RWA项目正在透支行业信任。“去年全球新增的2000个RWA项目中,有60%属于空气币。散户对‘一夜暴富’的追逐,这些都与RWA的本质逻辑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合规性成为行业瓶颈。据前述从业者介绍,在香港,尽管推出Ensemble沙盒,但RWA项目仍被限制在一级市场,且仅限专业投资者参与,流动性较差;而在内地,区块链技术仍被严格限定在“无币化”场景,RWA的“代币化”探索仍面临制度天花板。
此外技术层面,资产确权的挑战同样艰巨。以分布式光伏为例,每块光伏板的产权归属、收益分配涉及农户、安装商、电网等多方主体,传统法律框架下的权属分割需要数十份合同支撑。有机构从业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其尝试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收益分配,但在某试点项目中,仍因地方产权登记系统对接不畅,导致项目延期2个月。“区块链能解决技术问题,但解决不了制度惯性。”该人士感慨。
于佳宁也指出,需要看到,当前RWA通证化仍处于框架搭建与试错并存的早期阶段,初始繁荣下也伴随着乱象。
一方面,部分项目在缺乏真实资产支撑的情况下,滥用上链叙事将纯代币行为包装为资产映射,严重损害市场信任机制;另一方面,估值逻辑的缺失与数据来源的非透明,使得RWA通证化在风险定价和资产定级方面,缺乏可复制性和可验证性基础,特别是在非标资产领域,容易陷入概念驱动大于价值支撑的误区。
王竞萱认为,RWA确实解决了当前部分资产持有者融资难的问题,但是RWA并不是一种“万能药”。目前RWA的乱象包括,万物RWA化,众多收益不稳定且定价不透明的资产都在尝试RWA;另外还有伪RWA项目,虚构底层资产或者虚构资产运营数据;此外则是投资者保护缺失,在缺乏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的情况下,与DeFi协议结合的RWA被操盘控价等。
于佳宁认为,要推动RWA市场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制度、技术与市场机制的协调进步。
在制度层面,应加快确立RWA资产的法律属性与确权机制,明确托管责任、税务处理等基础规则;在技术与标准层面,有必要推动资产评估、信息披露、审计认证等环节的统一规范,形成具备行业共识的验证框架;而在市场层面,则需推动主要平台之间的互认机制,提升资产的跨平台流动性与二级市场深度。未来,RWA通证化若能在法律保障、信用机制与国际合规方面持续突破,其作为连接现实资产与链上金融的桥梁作用,将更加突出。
“尽管区块链技术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但是在当前阶段,RWA完全绕开金融中介,尤其是监管性质的金融中介是不现实的。”王竞萱建议,仍然需要积极地引入金融中介在RWA发行中发挥作用,包括设计交易结构、进行资产评估等;同时也可充分发挥交易所的作用,通过严格的KYC(了解你的客户)和AML(反洗钱)规则限制“浑水摸鱼”者的进入;此外,或可积极尝试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监管共建和穿透,以及监管-平台之间的制度共建和技术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