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时至初夏、万物蓬勃,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广东正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高维度文明对话,让历史与现实同频共振。
5月15日-17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韶关举办,今年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来自广东省内外的500多位博物馆馆长、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齐聚于此,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博物馆未来、湾区文博等主题,开启一系列创新对话,共同探讨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使命与担当。
广东,作为中国的南大门,一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而闻名。在文博赛道上,广东博物馆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5月14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广东省2024年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广东博物馆事业取得了新突破。广东省博物馆成功入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华南地区从此拥有了“国字号”重点博物馆。
同时,广东非国有博物馆的占比稳步上升,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类型和内容,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各地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也如火如荼地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为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广东正充分利用文博资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文旅商融合,让博物馆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博物馆“质量”双升
2024年,广东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报告》显示,全省备案博物馆402家,比上年增加17家;博物馆馆舍建筑面积221.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38万平方米。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数量的增加反映了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也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按2024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2780万人计算,广东省每31.8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国有博物馆,广东非国有博物馆增长更加迅速。2024年,广东非国有博物馆141家,占广东博物馆总量的35.1%,比上年增加13家。广东非国有博物馆馆舍建筑面积38.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39万平方米。
非国有博物馆的崛起,体现了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它们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类型和内容,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广东非国有博物馆中,有国家二级博物馆9家,分别是广州东方博物馆、广州市天河区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深圳望野博物馆、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等。
数量提升的同时,广东博物馆质量也在快速升级。2024年8月,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名单公布,广东省43家博物馆晋级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家、国家二级博物馆21家、国家三级博物馆17家。新晋级5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
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共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12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5家、国家二级博物馆46家、国家三级博物馆51家。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广东在博物馆建设方面的持续投入。去年,广东博物馆藏品数量持续增长,珍贵文物数量不在少数。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博物馆藏品271.07万件/套,比上年增加4.77万件/套。其中藏品中的文物数量97.72万件/套,珍贵文物数量88743件/套。珍贵文物中,一级文物1877件/套、二级文物16529件/套、三级文物70337件/套。

如何让那么多珍贵文物“活”起来,是博物馆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以博物馆为载体,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展览和宣教活动,就是致力于通过创新的方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使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全年接待观众9700万人次
“手握”众多精品博物馆资源,广东也在全力推进开放与展览工作。
广东402家博物馆中,383家免费开放,19家收费参观,免费开放比例达95.3%。这一举措极大地降低了公众接触和了解文化遗产的门槛,让文化资源得以更广泛地惠及大众。
《报告》显示,广东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9699.18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743.71万人次,同比增长21.9%。免费参观观众8509.73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385.30万人次;未成年观众2261.2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62.70万人次。

为了吸引市民参观,广东博物馆还积极举办各种展览。2024年,广东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2745个,其中基本陈列1045个,展出藏品21.77万件/套;临时展览1700个,展出藏品8.51万件/套。
广东4个展览在第二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中获奖。其中,深圳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南越王博物院“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江门市博物馆“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陈列”获优胜奖。广东省博物馆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连续11年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有关奖项的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还承担着教育和启发公众的重要使命。广东博物馆全年开展线下社会教育活动3.02万场次,参与人数1276.72万人次。各地博物馆推出“夜间博物馆”“博览南粤”“鞋盒里的博物馆”等一批品牌项目,为青少年提供跨学科学习体验。“花板贴金——潮州木雕工艺体验”社教活动获第十届“博博会”最佳教育活动展示案例;广东省博物馆“驿路同游”南粤古驿道研学实践课程入选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
为了突破地域限制,满足更多观众的文化需求,广东积极打造线上展览。
广东省博物馆全年举办线上展览610场。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开展第一届广东博物馆线上数字展览精品推介,推出线上展览精品奖5个,线上复刻展览优胜奖9个。广东省博物馆依托虚拟现实体验中心搭建广东文化遗产虚拟现实管理和展示平台,已完成40多个虚拟展览的采集和制作。
在国际交流方面,广东省博物馆也不遗余力地加强馆际合作。
2024年广东省博物馆举办馆际合作展览792个,其中进境展览8个,出境展览16个。粤港澳大湾区跨年大展“同一屋檐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在香港展出,展览入选“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广东省博物馆还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共同策划推出“罗马帝国的艺术——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不仅提升了广东博物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文化力量。
补齐“不平衡”短板
尽管广东在博物馆建设上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地域分布有待优化。从地域分布来看,博物馆资源分配不均。珠三角地区9个地级市博物馆数量占全省总量的61.4%,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10.7%、7.7%、20.2%。粤东西北地区的博物馆在数量和质量上与珠三角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亟需提升。
此外,博物馆的类型结构也存在不足,考古遗址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公众对多样化文化体验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广东还缺乏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一流博物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为破解这些难题,广东正加紧行动。2024年,广东自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分馆)的立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该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展示广东自然资源的重要窗口,进一步增强省博物馆的综合带动作用。广东自然博物馆规划陈列展览面积约8000平方米,已完成项目可研并列入广东省2024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
与此同时,2024年,作为广东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该项目位于阳江市海陵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西侧,截至2024年底,主体结构已封顶,砌体结构全面完成,目前正处于主体建筑外立面及室内装修的收尾阶段。主题展陈《水下华章——广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半世纪》的深化设计及施工一体化工作有序开展,展览文物借展筹集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已得到省内外50多个相关文博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广东持续“补齐”自然博物馆等短板,全力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均衡发展,其丰富的文博资源将得到更充分的挖掘与利用,有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