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5 21:53:00 股吧网页版
“病重老人取钱死于银行”暴露了什么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何涛

  5月14日,湖南株洲一名网友反映,其姑妈重病住院期间,让子女带着身份证到中国农业银行株洲田心支行取一笔5万元的定期存款,用来支付医药费,但银行工作人员要求本人到场才能办理。家属将患病老人用轮椅推到银行办理取款手续。不幸的是,业务办理过程中,老人在银行门口去世。

  事件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当事银行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有储户死于银行门口,但具体情况暂不清楚。15日,农行株洲分行对外表示,该行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

  这起事件的细节是否确如网友所说,还需根据官方调查结果判定。但基于许多人的自身经验,网民普遍相信“银行要求本人到场”的情况是真的,进而纷纷质疑银行服务流程僵化,缺乏人性化,当事银行陷入舆论漩涡。

  农行客服热线回应媒体称,若储户行动不便或患病,家属可携带双方身份证件、存折及密码到网点办理取款,也可申请上门服务。笔者在农行总行网站进行咨询,也得到类似答复。如此看来,如果当事银行工作人员确实提出了“本人到场”的要求,那么,这起事件就不是因为银行服务标准、规定有问题,而是具体执行中出现了偏差、错误。换句话说,如果严格照章办事,这起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近年来,类似因要求“本人到场”办理业务而引起纠纷或投诉的情况,在银行业内时有发生。去年9月,长春某银行也曾发生“家属取已故亲人存款,被要求证明亲属关系”的纠纷。巧合的是,当事银行也是农行。

  为何规定很温暖,执行却很冰冷,在笔者看来,里面存在深层次问题,体现为三个脱节——

  一是理念与行动脱节。

  在老百姓的印象里,高大上的金融机构,都有一套美丽动人的企业文化理念,并通过琅琅上口的slogan(口号)广而告之。比如农行的经营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服务理念是:客户至上,始终如一。可见,客户在农行眼中有至高地位,无论是富甲一方的金融巨子,还是只取款5万元的病重老妪。其他银行也多有类似理念口号。然而,屡屡出现的“本人到场”纠纷,反映一些金融机构的理念与行动并不合拍,有些口号看起来只是口号而已。

  二是培训与操作脱节。

  求职者众所周知,金融机构很难进,进去后培训很严格。一般而言,经过全流程培训的员工,对企业理念、规范、标准等都烂熟于胸,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农行总行在线客服回复笔者:“我行对身患重病、行动不便、无自理能力但意识清醒的客户,因疾病导致不能到网点办理须由本人办理的业务时,我行营业网点可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办理,也可由配偶、父母或成年子女凭授权委托书、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关系证明文件、被代理人所在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及以上组织或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特殊情况证明、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办理。”这样的业务指引不可谓不详尽清晰,很难想象一线服务人员会执行出错。如果依然出错,只能说明培训可能流于形式,与实际操作存在脱节。

  三是风险防控与人性化服务脱节。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防控风险无疑是刚性要求。但防范风险的目的也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理应在防风险与优服务之间求得平衡。如果为了防范风险,只顾设置关卡,不顾方便客户,把麻烦丢给客户,安全留给自己,显然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自己为中心了。

  当前,金融科技日新月异,可以同时为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提供更多可能,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多在这些方面动动脑筋,实现双赢。如果不论实际情况,一概以一句“本人到场”打发客户,说难听点,骨子里透着一股“店大欺客”的傲慢,长此以往,怕是越来越少顾客上门,最后“本人到场”变“没人到场”了。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