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5 21:51:00 股吧网页版
公立医院数字化成效显现,AI有这些“可为”和“不可为”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吴斯旻

  “数智化不是简单的工具迭代,而是医疗生态的重构。”在近期召开的一场围绕公立医院数智化转型的培训班上,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原司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毛群安在该场培训中表达了这一观点。

  这是DeepSeek浪潮下医疗行业变革的一个缩影。根据国金证券相关研报,截至4月中旬,目前全国已有超420家医院接入DeepSeek大模型,其中三甲医院占比54.3%。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公立医院改革谋定了三大核心任务:运营效能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模式优化。在AI技术的加持下,毛群安认为,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应该加速“效率革命”,通过精细化管理释放每一份资源的最大价值,并要在效率提升中,坚守人文关怀和医者初心。

  换言之,AI并非取代医生,而是医患双方提升效率的工具,医院的数字化改造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以安全为前提。

  也有持审慎态度者认为,现在讨论医院数字化发展进入“流程再造”阶段,还为之尚早。一名从事医院信息化研究开发工作30余年、曾牵头多项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制订工作的业界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尽管局部数字化成果初见端倪,但医院核心医疗和服务模式尚未实现数字化转型。

  那么,在医疗AI大模型时期,医院数字化转型应以何为目标?如何增进转型中的患者获得感?距离医院核心医疗模式和服务模式出现根本性变革,还有多远?

  效率医疗更进一步

  “病人并不看重医院智慧不智慧,他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看病时间短,找到合适的医生,别看错病、吃错药。”在前述培训班上,江苏某市立医院院长表达了这一观点。

  该院长称,其接管该医院是在2023年5月,在随后的三个月里,这家市立医院接连开办了三个新院区,而在此之前,该院已有三个老院区。2024年8月,该院又承接开办了当地一家妇幼保健院。

  在短期内各专科核心医疗团队人员恒定的情况下,多院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找医生”的难度。而作为医院管理者,六个院区日均约1.6万名患者的门诊分流压力,5300张床位、48名科主任以及医疗护理、设备耗材、教育科研、招标采购等资源和人力配置及统筹难题,均摆在该名院长面前。

  如何解决?一方面要在需求侧进行有效的就诊分流,另一方面要在供给侧统筹各分院的医生配置,与此同时,提升整体专科水平并提高诊疗效率。

  AI的应用,显而易见地加速了问题解决的效率。据这名院长介绍,首先,通过患者挂号信息、健康数据和所有检查结果在各个院区的互联互通,该院实现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预测和智能分诊、导诊,并减少医生问诊、查体和诊断时间;其次,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调度医生资源,并再次打磨门诊、急诊、手术、导管室和病房之间的医疗流程,提升病床使用效率,合理控制每张床位的病例费用,再从各科室的收入、成本、医保DRG、科研等维度进行综合性的数字分析,实施绩效分配,进而促进医院专科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数字化闭环。

  前述受访专家也提到,尽管医院在诊疗环节的数字化水平还不可高估,但信息化应用在提高医院服务和管理效率方面效果显著。

  《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2019-2020)》中的调研显示,“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始终排在医院最需要信息系统加以解决的问题第一位。“今天仍是如此。在医保控费、医院运营压力加大等背景下,这一需求更甚以往。”前述受访专家说。

  另有医院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该院AI医保控费系统已嵌入开医嘱、手术室、预存扣费、护士站医嘱处理和医嘱确定等场景,这使得在诊疗过程中,医院系统可以自动把不合理收费予以剔除,或转为自费。“通过这个AI医保控费系统,一年剔除了超过80万次的不合理收费,节约了超9000万元医保费用。此外,我们发现剔除的项目数量出现整体减少趋势,反映诊疗的规范化程度日渐提升。”

  AI大模型的可为和不可为

  AI大模型的出现和应用,让“一站式”诊疗、延续医疗等诊疗模式的构建成为可能。

  “医学人工智能发展已走过四个阶段,当在具备显著知识和对话优势的大模型出现后,面向患者实现了辅助分诊,面向医护解决了此前机器学习阶段时,AI应用泛化能力太弱的问题。”前述受访专家表示。

  “去年3月底,基于大语言模型的预约分诊智能体上线,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10万名患者体验,总体预约精准率超过95%。”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温医大附一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所谓智能体,还有一个更广为患者熟知的称呼,即虚拟医生。

  受制于医生资源、医院空间等限制,长期以来,真正在线下落地先预检分诊再诊疗的医院并不多。第一财经采访了解到,在一线城市的一些三级公立医院,可能也只有知名专家的接诊患者可以在专家问诊之前,由其他医生对其进行预检分诊和病史记录。近年来,多地公立二三级医院逐渐将挂号、分诊等环节迁移至线上,但由于缺乏医学常识、主诉病症不明、部分疾病症状相近等问题,患者“挂错科”“被开具不必要的检查”等现象时有发生。

  温医大附一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虚拟医生,患者可以在线上挂号时,与虚拟医生进行交互对话,进而引导患者有序描述病情,帮助患者确定就诊方式、匹配科室与医生,提前获得是否需要线下就诊建议,避免不必要来院就诊。

  一些医院还在智能问诊基础上,增添了“加号”功能。据华中地区某大型三甲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介绍,由于患者为自由流动的状态,加之价格本身也并没有起到区分作用,分级诊疗落地面临不小的挑战。基于此,该院在最紧俏的科室甲乳外科,将少数加号名额提供给经由智能问诊系统判断为最危重紧急的患者。

  “从去年该功能上线以来,截至目前,我们发现在机器筛选出的加号病人中,医生诊断通过率达到90%以上,甚至100%通过。同时在这部分患者中,最后做手术的患者达到八成以上,这八成中,恶性肿瘤阳性率也在80%以上。”该名主任说。

  此外,第一财经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医生反映,尽管当地“一号管三天”,但由于门诊坐诊的医生每天都在更换,初诊、复诊医生不一样,也让患者叫苦不堪;有患者反映,尽管其就诊的三级医院开通了仅针对有该院就诊记录患者的线上复诊通道,且号源相对充足,专家挂号费还比线下就诊“打了对折”,但由于“拿不准病情”“线上等候时间长,缺少导诊”等问题,就诊体验并不佳。

  据前述温医大附一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该院,当患者离开医院后,可以通过检验报告智能解读系统,了解到不同指标的含义,以及如果某项指标不正常,对患者到底有什么影响。以此为依据,患者可以判断下一步是线上复诊开药还是线下重新挂号,再做进一步检验和诊断。“2024年网络门诊问诊量达到了42万人次之多。另据我们的统计数据,约有15%的患者因为线上推出的科普信息重新回到医院,接受治疗。”

  相较于诊前和诊后的应用,对于诊中AI大模型的应用,业界看法不一。前述受访专家认为,近半年来,多地三级医院还针对多个特色病种推出专病大模型,但专病大模型还难以放到流水线里代替医生,距离多种专病模型与通用模型的打通,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大模型的幻觉与生俱来,如果你限制了它的幻觉,也就限制了它的能力,但医学伦理对机器的错误是零容忍的。有医生会说大模型很厉害,它和我想的是一样的。但反过来,它也可能生成与医生不一样的决策,基于大量医学证据生成错误的诊断。第二,现有医疗大模型以单模态大模型为主,而医学诊断更需要基于病历、影像等多模态数据决策能力。第三,大模型推理资源开销大但响应慢,这也会限制其使用。”该专家说。

  医院数字化的下一步

  前述受访专家认为,整体而言,我国公立医院仍处于局部数字化阶段,无论是“挂号—分诊—就诊—缴费—检查—治疗”的就医模式,还是“问诊—查体—检查—诊断—治疗”的临床医疗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如何实现医院数字化的根本性突破?该名专家表示,这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空间,即通过数字孪生的方式,将物理世界映射为数字空间,在数字空间中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指导物理世界的活动。“这好比网约车服务,它通过云平台和移动技术,建立了全新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叫车、乘车服务模式,由服务平台连接和调度出租车资源,由计算机自动化决策,无需人的参与。”

  该专家认为,从构建患者信息的数字空间看,虽然已经实现了患者主诉、体格检查、检查检验、生命体征的数字化,但检查什么、不检查什么仍是一个由医生决策和有选择的渐进过程;从医学科技发展水平看,还没有一个一次性“扫描”就能获得人体全息的方法,在数字空间中构建一个全面反映人体或者特定器官生理病理状态的模型还不现实。所以,数字空间的构建与AI技术的迭代并无因果关系,实现医疗模式的颠覆性改变和数字化转型还是一个未来的理想。更不用说,医疗AI大模型还没有进入到一个成熟推广阶段。

  在现阶段,该专家表示,AI大模型在辅助诊断和治疗决策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向专科、专病领域渗透,聚焦特定临床问题;同时,基层医院、互联网诊疗与三级医院的同质化水平有望在AI赋能下有所提高,逐渐推动分级诊疗和慢病长期管理。

  温医大附一院相关负责人也提到,面向未来数字医院建设,该院将进一步构建数字孪生医院平台,包括利用6G与量子计算,实现亚毫米级建模与纳秒级数据同步,让虚拟医院在复刻基础上,能预测实体世界的未来状态;融合脑机接口与全息投影,医护人员可直接“进入”虚拟医院操作,患者体验沉浸式诊疗等。

  该负责人还透露,将针对肿瘤、营养、心血管、重症等重点专科,构建细分领域的AI辅助系统。与此同时,推动患者的全周期健康管理。通过区域医疗数据共享和AI模型共建,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缩小基层与三甲医院的差距,完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

  “事实上,在利用专病大模型来实现个性化医疗和延续医疗的构想中,技术路径已逐渐打通,但仍需在定价、支付、医生薪酬和考核机制、上下级医院之间信息互通和转诊机制等方面进行突破,应鼓励市场化的探索。”受访专家称。

  第一财经注意到,目前,已有三级公立医院在专病大模型应用的基础上,推出患者个案连续管理的服务包,并进行打包付费。比如,有医院针对结直肠癌患者全病程管理推出围手术期和全程随访两类套餐,定价分别在2500元/年和1500元/年之间,服务内容包括定期复诊预约、院内多学科会诊/转诊、个案管理团队和家庭医生为患者提供健康护理等。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