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15日讯(记者赵昕睿)5月14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旨在构建适配科技创新的金融体制,强化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扶持。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券商投行业务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拓展带来了更多机遇,而部分券商已提前在相关领域布局,服务科技型企业。
发文紧扣建设中国特色科技金融体系,提出十五条 “干货”。其中,“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枢纽作用” 与券商投行业务关联紧密,四点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的关键内容受到关注。
一是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二是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三是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
四是进一步发挥北交所改革试验田作用,完善契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需要的发行上市制度安排。
今年以来,政策层面多次强调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此次七部门联合发文,引导券商发挥专业优势,在科技金融领域为企业成长 “添柴加薪”。文件不仅聚焦 IPO业务,更提出推动科技企业并购重组、设立债券市场 “科技板”等举措,不断拓宽券商服务科技型企业的业务边界。
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市场实践。近日,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密集发行,多家券商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彰显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落地成效。
科技型企业上市的两把“标尺”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随着七部门联合发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标准与优质未盈利企业界定,犹如两把精准 “标尺”,不仅丈量着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潜力与市场价值,更为券商投行业务在企业上市融资服务中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重大科技攻关领域,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政策聚焦的 “主战场”。在当前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的背景下,能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企业,往往具备三大核心要素: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拥有绝对控制权;所研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行业 “卡脖子” 难题,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或开辟全新市场空间;具备强大的技术转化能力,能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经济效益。
对券商而言,助力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拥有关键技术突破的企业上市,无疑是提升项目成功率的 “制胜法宝”。这类企业凭借高成长性与投资价值,往往能在资本市场收获更多投资者青睐。
在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方面,科创板自设立时便推出“市值+研发”的第五套上市标准,不对企业营收及净利润规模作出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泽璟制药-U作为科创板首家未盈利上市企业,开创了未盈利性企业在A股上市的先河。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54家未盈利性企业上市,半数为医药相关企业。盛科同信 - U 于 2023 年 9 月 14 日挂牌上市,成为该板块最新案例。从保荐机构排名来看,头部券商在未盈利性IPO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中金公司以 12 单保荐量领跑,其余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海通证券(10家)、中信证券(8家)、中信建投(7家)、国泰君安(5家)、华泰联合证券(4家)。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虽已推出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但至今尚无企业成功登陆。目前已上市的54家未盈利性企业均来自科创板。
从发行节奏来看,自2023年8月监管层提出要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IPO阶段性收紧,后续证监会又于2024年3月15日提出,要从严审核、从严监管未盈利性企业,未盈利企业上市窗口届时一度停滞,直至2024年11月末,西安奕材的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打破市场沉寂。
2025 年,政策风向发生转变,证监会多次表态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并鼓励创新企业适用创业板第二、三套标准申报。中信建投保荐的昂瑞微作为年内首单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目前,仍有 10 家未盈利企业排队待审,其中仅天广实位于北交所赛道,其余均集中于科创板。
券商纷纷聚焦服务科技型企业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浪潮推进,科创板与创业板对未盈利企业展现出更强包容性,部分券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的这条赛道上,券商都已早早布局。
华泰联合证券在“科技金融”这一重要篇章的引领下,基于以往的行业耕耘,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服务科创的能力,长期聚焦半导体、新能源、智能汽车、数据智能、企业服务等重点行业,洞察产业规律、发现优秀企业,并通过资本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助力科技型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兴业证券深圳分公司则另辟蹊径,以深化“党建+金融”服务模式,依托集团化经营优势,通过“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常态化路演对接、专题培训沙龙等形式,为科创企业提供涵盖资本规划、风险管理、产业对接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国信证券在科技型企业全链条服务上,提供了涵盖企业设立、股权投资、改制辅导、保荐承销、并购重组、债权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公司保荐上市的IPO企业中,约七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等。
德邦证券则构建起 “板块适配与价值挖掘、全流程深度参与、产业赋能导向” 三大核心策略,通过 “科技属性研判 — 板块精准匹配 — 资本长效赋能” 三维服务模式,系统性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扎根安徽的华安证券,围绕“梯度培育硬科技”,推出“三投联动”“三产协同”“鹰羚加速成长计划”一系列服务科技创新新动作、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举措,成为区域硬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推手。
从2024年投行业务表现来看,尽管整体承压,但展望 2025 年,券商呈现出一些共识。其中一点就体现在加强产业能力建设,聚焦新质生产力产业,深入挖掘和拓展重点客户,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新的业务机遇。
此次七部门联合发文为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绘制了清晰蓝图,这既是政策利好,也意味着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已占先机的券商将加速深化布局,而后来者也正摩拳擦掌。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下,券商投行的科技赛道角逐,或将重塑资本市场的服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