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养老金融发展有了新的政策支持。5月14日,广州印发《广州市关于促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简称“12条”),推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支持广州多层次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对于养老产业,政策需要从诸多方面给予支持,而金融无疑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12条”主要从消费端和产业端发力,支持养老行业规范发展。
消费端方面,强调优化养老金融产品。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对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提供各类服务;二是丰富养老保险第三支柱金融产品供给,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业务特点和优势,稳步推进具有养老属性的金融产品发展,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养老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金融产品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年轻时靠自身资金积累投资各类养老金融产品,等到了一定年纪,就可以为养老提供支持。过去市场上有一些不成熟的养老保险产品,引发不少争议,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必须让消费者觉得划算,如此才能真正让养老金融产品发挥预期作用。
产业端方面,此番措施从两个方面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一是拓展丰富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产业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探索发行养老基础设施领域REITs,探索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二是综合衔接协同各项支持政策,发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用好广州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政府性融资担保及再担保机制、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以及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尤为关键,毕竟,归根结底,养老服务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供给端,行业是否规范发展,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让人遗憾的是,当下养老产业快速发展,但是也出现鱼龙混杂甚至以养老为噱头实施诈骗的现象。
比如,养老机构表面上提供养老服务,其实更多是靠兜售各种金融产品来牟利。市场上各种养老机构不断爆雷,消费者会对养老产业趋于谨慎。前不久,南都报道了广州多家养老机构存在各种坑老陷阱,有的违规预收多年床位费,甚至高达百万;还有机构要求入住需缴纳数万元“设施设备费”;床位、公寓等更是被包装成为“投资产品”。南都还曝光了养老机构跑路事件,部分养老机构因经营不善,拖欠场地租赁费,不仅机构停止服务,出租方还擅自对场地物业断电,给留守机构内的老人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养老机构跑路背后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遭遇资金困难,或者机构本身不具备长线思维等。如今广州强化金融对养老产业的支持,无疑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就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举措,有关负责人提到,在以中小微民营企业为主的外贸、消费领域,将加大对健康养老领域的信贷投放,支持消费服务业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养老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充分的行业竞争。广州“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22条”提出鼓励服务贸易标准化建设,其中就包括在跨境养老领域打造服务标准“广州样本”。南都梳理发现,近年来,广州在引领制度型开放上担当作为,在养老领域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并启动全国首个跨境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可以想象,政策一旦到位,更多的资源就会向行业聚集,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必将有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而这对消费者无疑是极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