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三类新问题投诉较为集中,一是定金退款争议频发;二是车型更新引发老车主不满;三是补贴兑现落空引发纠纷。
在笔者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的种种投诉,既是市场爆发性增长的伴生现象,也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的必经阵痛。下一步,需从企业自律、监管强化、消费者教育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更健康的汽车消费生态。
首先,企业应重塑“用户思维”。车企在追求“技术领先”标签的同时,不应忽视用户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合理预期。车企需在销售协议中清晰标注车辆配置、交付时间、退款条件等关键信息,并建立透明的产品迭代沟通机制。此外,企业还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售后服务网络等方式,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其次,监管需填补制度空白,针对预售模式、补贴兑现等作出更为细化的规定。监管部门可联合行业协会,制定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标准,强制要求车企披露产品迭代计划,并将补贴承诺纳入合同条款。同时,应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虚假宣传、合同欺诈等行为实施顶格处罚,形成有效震慑。
最后,消费者权益保护需前置。通过推广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建立纠纷快速响应机制;同时加强购车风险提示,帮助消费者识别“定金陷阱”与“迭代风险”。通过模拟购车场景、案例解析等方式,提升消费者风险识别能力和维权意识,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期待。然而,若企业仅将消费者视为市场份额的“数据点”,忽视其合法权益,则必将透支行业未来。中消协的此次点名,既是对行业乱象的警示,更是对构建健康消费生态的呼吁。唯有将用户权益置于创新与竞争之上,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驶向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