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宝山区在绿色低碳领域再传捷报——2024年区域绿色低碳产业规模首次跻身“千亿俱乐部”。其中,绿色制造以482.66亿元的规模占据近半份额,绿色能源、绿色服务、循环经济分别突破百亿规模,绿色建筑、绿色交通领域稳中求进。
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阶段性里程碑。作为上海首批纳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重点区域,宝山区正以“供应链创新、产业集群突破、企业加速集聚”三大引擎,打造全国绿色低碳转型示范样板。
从共享平台到共建标准
不少传统制造型中小企业期待“变绿”,但转型并不容易。从碳核查、碳足迹管理、碳认证、碳披露到碳金融,绿色转型包含诸多环节,人力物力有限的中小企业难以靠自身力量实现。
去年4月,全市首个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在宝山区揭牌。这一由“宝山承办、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一头连着广大中小企业的绿色转型需求,另一头连着龙头企业、绿色低碳服务商,比如可以通过统一碳数据的参数,助力碳足迹管理体系更便捷地互认、流通。相关专项支持政策也将同步发布,突破企业注册地、税收所在地限制,对落地绿色低碳创新应用场景的相关企业给予支持。
自该平台4月上线以来,其服务对象已辐射至长三角区域。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该平台接入企业中,江苏13家、浙江8家、安徽5家,总计26 家跨省合作企业已接入平台,形成“供应商准入——产品碳足迹核算——低碳技术对接”的全链条服务网络。
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核心试点任务,宝山正在探索制定对标国际先进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建“标准共认、数据共享、场景互通”的区域协同机制。
此外,宝山区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及天工智库中心已达成合作意向,拟共同推进数据库建设,有力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碳足迹数据。同时,宝山区加快构建本土化碳足迹数据库,积极推动区内民营企业易碳数科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商业LCA碳足迹数据库—HiQLCD,正式上线全球著名的全生命周期评估软件openLCA,国产碳足迹数据库实现国际标准互认的关键突破。目前数据库第一版数据超过6万条,且公司已参与制定5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碳量化产品种类规则。
从引入龙头到集聚成势
“注重招揽一批国内外碳服务‘明星机构’,抢抓绿色低碳国际规则话语权。”宝山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期待,未来企业如果有绿色低碳服务需求,能第一时间想到宝山区。
为此,宝山区与CN100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联盟(以下简称CN100)“朋友圈”深度链接。自2024年4月在宝山发起倡议以来,CN100已吸引中国宝武、中国中车、中国商飞、中远海运、巴斯夫等 35家龙头企业加入,覆盖钢铁、航空、物流、建筑、能源等关键行业,形成跨领域协同的“绿色产业矩阵”。
宝山区将成为CN100年度联盟成员大会、发布仪式、培训沙龙等重要活动的永久会址,推动绿色产品、技术应用、标准、相关研究成果等优先在宝山区首发。依托CN100链主企业资源优势,宝山区以龙头企业为纽带搭建供应链供需对接平台,打破上下游信息壁垒,加速形成“链主引领、全链协同”的低碳产业集群,为全国绿色供应链转型提供“宝山样本”。
以敦华绿碳为例,作为国内唯一具备CCUS(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利用和封存)全链条服务能力的公司,其已成功实施多个CCUS项目。比如,全球稳定运行最长时间的克拉玛依石化项目等。近期,其上海研发中心“上海敦华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地宝山区南大智慧城,为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锚定更高目标,宝山区将以提升“集聚度、贡献度、显示度”为核心,围绕绿色经济和低碳城区两大维度,着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聚,推动宝山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走在前列。在强化低碳赋能方面,将推动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建设碳标准体系、开展碳金融实践、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在实现“平台”扩容升级方面,将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碳数据库、发展绿色建筑、推进绿色采购;在打造绿色贸易枢纽港方面,将推动贸易绿色化转型、引聚绿色贸易发展资源;在挖掘示范应用场景方面,将打造全域绿色场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倡导全民绿色生活、展示核心功能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