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光华一见》)为落实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的重要共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2025年5月14日12时01分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这两天,中美间的外贸往来迅速升温:昨天,深圳一家外贸企业半天时间就收到了6个美国客户的“催单call”,要求发货“越快越好”;上海一家国际物流企业接到的客户询单一个接一个;美国一家货运代理企业创始人瑞安·彼得森则在社交平台上提醒,“准备迎接海运高峰吧”。
催单现象的背后是企业的务实选择,是市场主体对中美两国经贸关系企稳向好的积极响应。每年夏季本是美国传统的圣诞订货季,而之前的高额关税政策却让众多美国企业进退失据。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就说,他接触过的几乎所有企业都对关税政策毫无热情。如今,企业迅速释放出来的大量订单,则有力地证明了: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催单现象的背后,还凸显了中国产业链在全球的不可替代性。数据显示,仅浙江义乌一地就汇聚了26个大类超210万种商品,连接着国内超210万家企业以及3200余万名工人,辐射的全球企业和工人更是天文数字。截至2024年,仅浙江累计备案对外投资企业就超1.4万家,对外投资备案额1448.8亿美元,覆盖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网络期刊《奇维塔斯展望》日前发表的文章谈到,中国商品渗透率越高的区域,美国制造业就业表现越好——“中国因素”并非威胁,而是通过供应链协同创造了就业机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管控分歧,这不仅是中美两国的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催单现象的背后,还说明了中国外贸的多元和韧性。2024年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额超过5100亿美元,较十年前翻一番;福建省锂电池出口居全国首位,今年1-4月,其对德国出口同比增长47.6%;中国至越南河内国际道路运输线路今日正式开通。这些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无不证明:“脱钩断链”不过是少数人的刺耳杂音,中国经济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之中。
美国企业“催单”背后,表面上看是抢90天“窗口期”,背后其实是在盯中美经贸发展的“红绿灯”,这是美国企业来自现实利益的最朴素的判断和认知,也是中美企业的共识。中美经贸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既符合两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期待,也符合两国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中美双方不断加强互利合作,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