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5月14日电(记者翟卓)记者14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近年来我国信贷结构持续改善,有效支持经济结构转型。近5年来企业贷款及居民贷款占比分别升、降约5个百分点。
受访人士表示,近年来,经济结构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的主导力量,同时人民银行也积极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引导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信贷增量的投向明显改变,带动信贷存量结构也趋于优化。
在其看来,目前我国贷款余额已超过265万亿元,每一个百分点的存量结构优化作用都非常显著。而且从存量角度观察,更能反映结构优化的效果和趋势。
如从企业和居民角度看,记者从人民银行获悉,2021年以来,企业贷款占比由63%升至约68%,居民贷款占比相应由37%降至约32%,一升一降的背后,表明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了实体企业,居民融资需求下降也与买房投资等更趋理性有关。
分企业类型看,2021年以来,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则由31%升至约38%,大中型企业贷款占比由69%降至62%。
据介绍,这一方面是因为普惠小微贷款发力明显,助企惠民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与近些年债券等直接融资发展、大企业融资更趋多元化有关。金融市场发展不断深化,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匹配度也在提升。
从行业投向看,近年来,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并着重从供给侧发力,强化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重点服务消费行业的金融支持。
2021年以来,在全部中长期贷款中,制造业占比由5.1%升至约9.3%,消费类行业占比由9.6%升至约11.2%,而传统的房地产和建筑业占比则由15.9%降至约13%。
展望未来,市场专家认为,宏观政策思路将更加注重促消费,而金融政策的重点是支持养老、教育、医疗等高品质的消费品供给,需求端的消费贷款成本已不是影响因素。
如在其看来,金融对需求端的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已非常大,银行消费金融类产品不断丰富创新,居民消费融资便利度明显上升;对应的结果是居民部门杠杆率也比较高,一些银行的消费贷款还出现过度竞争,甚至是发放的消费贷款利率已经低于本行保本点,这种模式很难持续,也容易放大部分高杠杆群体的负债风险。
“未来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是要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拓展消费场景,确保消费贷款真正用于支持消费,应当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银行也需要通过下沉服务、挖掘客户、做大蛋糕,保持理性定价,促进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上述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