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金融统计数据出炉。5月14日,央行发布2025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5.7万亿元,同比增长7.2%;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0%,增速比上月末高1.0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24万亿元,同比增长8.7%。
整体来看,主要受隐债置换、季末透支及关税战骤然升级等影响,4月新增贷款有所回落。同期新增社融大幅度同比多增,4月末M2增速较上月末也有显著上升。分析人士指出,两个主要金融总量增速加快,表明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预计下半年央行会继续实施降息降准。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居民买房投资更趋理性
新增信贷方面,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518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60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9.2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0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83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89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768亿元。
4月是信贷小月,单月新增信贷有所回落。综合央行此前披露的数据,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统计发现,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800亿元,环比季节性少增3.36万亿元,同比少增4500亿元。从分项来看,4月企业贷款同比少增2500亿元,同期企业中长期贷款、企业短贷和票据融资同比分别少增1600亿元、700亿元和40亿元;居民贷款同比少增50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435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4月信贷同比较大幅度少增,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3月贷款季末冲量,规模达到历史第二高水平,对4月新增贷款规模有一定透支效应;二是1—4月置换债大规模发行,4月还有较大规模城投平台存量贷款被地方政府债所置换,继续拉低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三是4月外部环境出现急剧变化,对市场信心有一定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和居民贷款需求。
信贷数据的升降之外,信贷结构更值得关注。市场专家表示,近年来经济结构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的主导力量,同时央行也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引导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信贷增量的投向明显改变,带动信贷存量结构也趋于优化。目前我国贷款余额已超过265万亿元,每一个百分点的存量结构优化作用都是非常显著的。而且,从存量角度观察,更能反映结构优化的效果和趋势。
北京商报记者获悉,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企业贷款占比由63%升至68%,居民贷款占比相应由37%降至32%。一升一降的背后,表明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了实体企业,居民融资需求下降也与买房投资等更趋理性有关。
同期,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由31%升至38%,大中型企业贷款占比由69%降至62%,在全部中长期贷款中,制造业占比由5.1%升至9.3%,消费类行业占比由9.6%升至11.2%,而传统的房地产和建筑业占比则由15.9%降至13%。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4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2%,比上月低约4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约5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55个基点。
去年同期数据“挤水分”
M2增长明显提速
货币供应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5.17万亿元,同比增长8%。狭义货币(M1)余额109.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前4个月净投放现金3193亿元。
数据显示,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2.5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8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103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19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88万亿元。
由此计算,4月存款减少约8700亿元,同比少减大约3万亿元,对M2余额增速上拉影响约1个百分点。4月M2余额增速明显提升,比上月末高1.0个百分点,3月末为7%;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央行曾多次提及,债券收益率变动对货币总量有较大影响。2024年1—4月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债券价格整体处于持续上涨态势,对应理财产品收益率随之上行,引发居民购买理财的热情升温,银行存款向理财等非银产品分流转化,大量存款“搬家”到理财产品,M2增速出现逐步回落势头。
在上年低基数效应作用下,2025年4月M2增速出现提升。业内专家认为,在去年较大力度的金融数据“挤水分”后,过去相当一部分虚增的、不规范的存贷款被压缩,金融总量数据增长更稳更实。同时,今年以来,存款向理财分流的情况也明显减少,部分资金还从理财回流到存款账户。还原去年基数的特殊因素影响,4月末M2增速仍保持上月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随着低基数效应的递减,未来M2同比增速会恢复到今年前几个月的正常增长水平。
另在社会融资规模方面,初步统计,2025年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6.3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3.61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3397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85万亿元,同比多3.58万亿元。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24万亿元,同比增长8.7%。
细化来看,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6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34万亿元,同比多增3.61万亿元。
从融资结构来看,政府债券发行加快是社融规模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因素。2025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明显加快,1—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超过5万亿元,同比多约3.6万亿元。其中,4月启动超长期特别国债、注资特别国债发行,加上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持续推进,当月净融资约9700亿元,同比多约1.1万亿元,上拉社融增速大约0.3个百分点。
“今年稳增长政策靠前发力、各类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的体现。除政府债券融资外,4月表外票据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也对社融同比表现起到拉动作用。”温彬如是说道。
金融总量数据增长更稳、更实
降息降准仍然可期
整体而言,2025年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人民币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仍然较大。业内普遍认为,金融总量数据持续较好,体现出央行逆周期调节和金融稳经济的效果。
业内专家表示,在去年较大力度的金融数据“挤水分”后,过去相当一部分虚增的、不规范的存贷款被压缩,金融总量数据增长更稳、更实。同时,今年以来宏观政策效果较好,财政政策力度加大、节奏前移是重要因素,与货币政策形成更强合力,推动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结合经济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速,消费、投资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均明显好转。市场专家认为,一季度经济运行向好,既反映了去年9月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也体现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后,各项宏观政策及时响应、协同发力,社会信心持续提振。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要强化底线思维,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就在5月7日,金融部门集中发布了一揽子政策措施,为支持经济回升向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温彬同样提到,伴随5月国内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出台、中美经贸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以及二季度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后续金融总量有望保持合理增长。
王青指出,两个主要金融总量增速加快表明,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展望未来,5月信贷、社融有望实现同比多增,存量社融和M2增速也将加快。往后看,在国内物价水平偏低的背景下,着眼于有效提振内需,缓解外部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预计下半年央行会继续实施降息降准,全年新增信贷、新增社融都有望恢复一定规模的同比多增。
王青认为,预计下半年央行会继续实施降息降准,而且后续央行还有可能恢复公开市场国债净买入,替代降准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综合各类因素,下半年货币政策在“适度宽松”方向有充足空间,全年新增信贷、新增社融都有望恢复一定规模的同比多增。
北京商报记者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