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普通法院周三作出裁决,驳回欧盟委员会拒绝公开冯德莱恩与辉瑞CEO艾伯乐私下往来短信的解释。

受此影响,现在欧盟委员会需要想办法找出那些“消失的短信”,或者重新组织语言,说服公众为何不能公开这些短信。根据程序,欧委会也能向欧盟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事件背景
2021年初,随着阿斯利康出现生产问题,欧盟加紧与辉瑞/BioNTech展开采购疫苗的谈判。随后三方敲定了一份巨额采购协议,涉及18亿剂疫苗。虽然此举帮助欧盟在“疫苗争夺战”中抢到大量疫苗,确保推动该地区的接种率,但采购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至今仍饱受诟病。
时至今日,欧盟仍未完整披露采购辉瑞新冠疫苗的全部条款。
关于冯德莱恩短信的纠纷,起源于2021年4月有媒体报道称,在欧盟采购谈判期间,冯德莱恩与辉瑞CEO艾伯乐进行了密切的短信沟通。《纽约时报》在向欧盟委员会要求公开这些短信遭拒后提起诉讼。
对于欧委会主席的往来短信,欧盟一直坚决反对公开。在2022年提交给欧盟监察机构的文件中,欧委会表示“相关短信搜索未取得任何结果”,同时强调无需公开这些短信。

(来源:欧洲监察专员官网)
由于公众对新冠疫苗交易的高度关注,当时这一争端也被称为欧盟的“辉瑞门”(Pfizergate)事件。在庭审期间,《纽约时报》也指出,欧盟方面一直在积极鼓励工作人员使用“阅后即焚”的短信功能。
法院:欧盟的借口不成立
欧盟普通法院在周三的裁决中表示,欧委会未能提供任何合理的解释,说明为何找不到原告所申请的文件。
在庭审过程中,欧委会辩称无法找到冯德莱恩与艾伯乐的短信,且因为这些信息的“短暂性”不构成正式文件。欧委会也表示,若其中存在含有“实质性信息”的短信,是应该会被归档的。
法院驳斥称,欧委会对这些短信进行的搜索“不足以提供为何找不到短信的合理解释”。欧盟行政机构也未说明,何以得出那些为公共卫生危机采购疫苗的往来短信,不包含重要信息的结论。同时《纽约时报》也成功反驳欧盟有关“短信可能原本就不存在”的假设。
对于这项判决,《纽约时报》发言人妮可·泰勒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今天的判决是欧盟问责机制的胜利。
欧盟委员会也发表声明称,将认真研究法院判决,并决定下一步行动。为此委员会将做出新的决定,并提供更加详细的解释。

对于几个月前刚刚公开誓言捍卫廉洁、效率和透明度标准的冯德莱恩而言,这份裁决也是重大的政治打击。她不仅亲自签署了欧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疫苗采购合同,也领导着负责执行欧盟法律的机构,其中自然也包括透明度和问责原则。
冯德莱恩会被媒体盯上,也有一些历史原因。冯德莱恩在担任德国国防部长期间,曾被质疑在合同授予流程中存在猫腻。但在调查开始后,作为关键证据的冯德莱恩手机“神秘丢失”,找回后里面的短信、邮件和社交媒体记录全部被删除,后续调查自然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