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普陀区的文体活动十分热闹。半程马拉松在蜿蜒苏州河热力开跑;上海首条樱花主题游船专线环游千树樱花带;“春之交响”音乐会在桃浦绿地悠扬奏响……其背后,是这片中心城区愈加水清岸绿、满城芳华的底色。
数据显示,去年,普陀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8%、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10个重点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近年来,普陀区紧扣“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蓝天碧水间铺就“生态赋能发展”的城区图景。
新理念:生态优先,厚植绿美底色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我们始终坚守的理念。”普陀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去年是《美丽普陀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实施的开局之年,普陀区围绕“美丽普陀”的总体目标,以118项具体任务为有力抓手,全方位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空间提升、产业转型等多元议题。
在大气治理领域,蓝天白云渐成常态。2024年普陀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中心城区位列前茅。特别是针对夏季臭氧污染这一“隐形杀手”,普陀区投资建设了全市中心城区首个光化学组分自动监测站。这套系统宛如敏锐的“空气侦探”,能够实时分析11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分,如同为空气装上了“CT机”。
“它不仅可以精准识别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等污染源,甚至能捕捉到绿化植物释放的天然挥发性有机物成分,为科学治污提供了坚实的决策依据。”普陀区生态环境局生态建设科科长周超介绍,2024年普陀区臭氧浓度同比改善10.2%,改善幅度居全市前列。
在水环境治理,普陀区创新构建“智慧水网”,全区建成10座地表水小微自动监测站,实现10条市考断面全覆盖。这些分布在河道关键节点的“水质哨兵”尽忠职守,每日上传pH值、溶解氧、氨氮等5项指标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即触发预警。通过与水务部门紧密联动,2024年普陀区10个重点河道的水质达标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不仅如此,普陀区为强化自然生态保护,组织华东师范大学调查团队开展近一年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在区内重点河湖和绿地生态空间内,设置了6条陆生生物调查样线和10处水生生物调查样点,记录到陆生生物692种、水生生物214种。
其中,在桃浦地区的TOP中央公园惊喜发现了真藓科、真藓属的“红蒴真藓”。目前已知中国真藓属植物有56种,此前上海从未有过红蒴真藓的相关记载。“这一发现填补了上海在此物种记录上的空白,侧面体现了普陀生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周超说。
新生活:生态惠民,助力文旅商体展
生态环境是否美好、改善与否,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普陀区以生态惠民,联动文旅商体展,让居民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2024年,普陀区全力推进绿地建设,新建绿地18.48万平方米,新增2座城市公园,全区公园数量达到33座,累计17座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其中,桃浦镇新增绿化面积近4万平方米,优化提升近3.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2.18%。而TOP中央公园作为桃浦地区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低碳生态建设工程,总面积达100公顷(含北拓区),是中心城区最大的开放式公共绿地。
它宛如城市的“绿肺”,不仅提供一个连续变化、层叠展开的山水空间,还有特色景点垂柳岛、萤火杉谷等,并且在下沉广场的国金体育中心可一站式体验冰上运动、游泳、击剑等体育项目,成为市民休闲踏青、亲子娱乐、运动体验的绝佳场所。
今年3月起,TOP中央公园内每周举办露天“周周演”活动,涵盖交响音乐、亲子综艺、非遗市集等主题,将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深度融合;五一期间,“陶瓷非遗文创旅游节”依托公园的天然舞台开展,让市民在草木芬芳中感受千年窑火的温度。
住在桃浦镇的王丽,现在每个周末都要带孩子来TOP中央公园踏青,去国金体育中心运动,再顺便观看一场演出。她感慨:“这几年变化很大,家门口就有了好去处。”桃浦智创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深化公园多场景开发,融合多元文化,构建市民触手可及的丰富生活圈。”
随着普陀区段21公里苏州河水质的全面提升,不仅沿河居民习惯了享受河边漫步,“半马苏河”这一城市IP也应运而生,为普陀区文旅商体展多业态联动注入强大动力。
在2025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事中,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名跑者沿岸奔跑,亲身感受“一步一景”的魅力;大洋晶典·天安千树依托水岸资源,举办“千树樱花季·花见节”,苏州河游船3月全线接待超万名游客。
普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介绍,苏州河(普陀段)景观照明四期工程也于近日启动,该工程全长约4.5公里,延续了三期“半马苏河·乐活普陀”主题,通过“鸟语花香(箱)”艺术灯饰、互动屏装置及一系列“半马”主题雕塑,将河道夜景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
新业态:生态引领,赋能新质生产力
生态环境的优化悄然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绿色生态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数据显示,2024年普陀区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和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同比增长15.57%。通过践行“双碳”战略,优化能源结构布局,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努力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普陀区首个“近零碳公园”李子园公园,通过生态景观道路和附属绿地斑块串联成为连续完整的生态廊道,形成覆盖全域的碳汇空间网络,并与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项目一同入选市级减污降碳优秀案例,为全市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桃浦已导入一批新兴领域龙头型企业,如东方雨虹、睿创微纳、德爱威等。值得一提的是,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已成为传统物流园区‘原地转型’的首个典范。”桃浦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张良梁介绍,普洛斯通过发挥在金融、商贸、科技各维度的生态资源和能力优势,引入冷链投资中心、供应链服务中心、电商中心和生态服务中心四大业态,旨在打造一个地标性智慧、科技、绿色、零碳园区。
传统制造企业也在绿色浪潮中推进资源节约——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不仅顺利通过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还荣获世界级“端到端灯塔工厂”荣誉。
此外,普陀区持续优化能源体系,全区新建光伏项目26个,新增公共充电设施2006个;在建筑领域同步推进低碳改造,完成45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新增绿色建筑达到65.48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