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4 17:50:40 股吧网页版
安徽省委宣传部答每经: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去年邀请媒体、大V创作推出微短剧、短视频等作品1万多件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5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网信办、安徽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介绍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有关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大会现场提到了“徽文化”“徽元素”。近年来,安徽在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与安徽文化融合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分享?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钱三雄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提出的上述问题时表示,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去年安徽邀请媒体、网络大V前往安徽采访采风,创作推出微短剧、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作品1万多件,有力推动了安徽文化“出新、出圈、出彩”。

  安徽推出网络红色故事作品4000多篇

  钱三雄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安徽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也是互联网大省。这些年,安徽强化融合创新理念,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着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首先是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重要传承复兴地,孕育出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梅戏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安徽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从文化视角、用网络载体不断提升安徽文化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去年安徽邀请媒体、网络大V前往安徽采访采风,创作推出微短剧、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作品1万多件,有力推动了安徽文化“出新、出圈、出彩”。

  其次是红色基因圈粉引流。安徽精心组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制作推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成为网络热播剧,“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等热点话题口口相传。

  与此同时,安徽连续举办7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创新开展“千里跃进大别山”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推出《忆烽火》系列短视频、《我在安徽金寨寻访红色历史》系列VLog(视频日志)等网络红色故事作品4000多篇,引导网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再次是好人模范引领风气。目前,安徽有175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数量居全国第一名。安徽发挥“中国好人”多的优势,深入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打造“巾帼好网民”“职工好网民”“校园好网民”等多个品牌,在网上网下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把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转化为高品质新媒体作品

  促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网信办在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方面作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对此,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副主任杨建文表示,中央网信办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近年来,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创新方法手段,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回应广大网民对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的需求。有关方面主要工作用“四个一”来概括。

  一是打造一个品牌。中央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打造“何以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品牌,截至目前,已经组织开展“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等9场活动。走进福建武夷山、山东曲阜、江苏扬州、陕西西安等地,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

  二是聚焦一个群体。面向青年群体讲好故事,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播的重要着力点。中央网信办用好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注重以短视频、动漫、互动活动等年轻人“看得进”的方式,大力弘扬主流文化、主流价值,引导青年网民从中华文化宝库中吸收精华、汲取力量。

  三是创新一种表达,把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转化为有意义的主题、有意思的表达、高品质的新媒体作品。中央网信办创新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制作推出了《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当朱子遇见孔子》等一系列微视频,加强传统文化的具象传播、创新表达,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精神内涵,让中华文化以更加鲜活、更加生动的姿态呈现在网上。

  四是突出一个理念。坚持网上网下一体策划推进,用话题引关注,以活动带行动,吸引网民走进文明遗存,打卡文化地标,让网络宣传活动的影响力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让大流量成为新增量,更好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步,中央网信办将持续擦亮“何以中国”品牌,统筹有关地方开展多场辐射全国的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网络表达、突出全媒传播,持续拓宽“何以中国”的品牌内涵和外延,在守正创新、以文化人中,书写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