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5月14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金融总量数据持续向好,4月末M2(广义货币)余额增速同比大幅增长8%,比上月末高1个百分点,既与去年低基数因素相关,也反映出央行逆周期调节和金融稳经济效果持续显现。
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其中,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约2800亿元;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6.34万亿元,其中,4月社融规模增量为1.16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
从前4个月金融总量数据看,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人民币贷款增速分别为8.7%、8%、7.2%,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仍然较大。反映资金活化程度的M1(狭义货币)余额同比增长1.5%,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增速保持平稳。
随着一揽子金融政策出台,金融总量有望保持平稳增长。随着外部环境出现有利转变,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望更快见效。业内人士表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效果将持续体现。有市场信任的基础,政策的实际效果还会进一步放大。
低基数因素下M2大幅增长
今年4月,货币信贷整体保持平稳较好增长势头,在上年低基数效应作用下,4月末M2增速比上月末高1个百分点。若还原去年低基数的特殊因素影响,4月末M2增速仍保持上月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
去年4月以来,央行通过规范手工补息、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等,主动为金融业“挤水分”,去年4月末M2增速因此回落。随着低基数效应的递减,未来M2增速将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
业内专家认为,在去年较大力度的金融数据“挤水分”后,过去相当一部分虚增的、不规范的存贷款被压缩,金融总量数据增长更稳更实。
同时,相较去年同期,今年前4个月存款向理财分流的情况也明显减少,部分资金还从理财回流到存款账户。债券收益率变动对货币总量有较大影响。去年1—4月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对应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随之上行,居民购买理财的热情升温,出现大量存款“搬家”到理财产品的情况,影响当时M2增速。
短期来看,M2增速会受市场运行、经济主体行为等因素影响,出现暂时性波动。业内专家指出,M2增速宜作为货币政策的观测性指标。随着金融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市场研究表明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减弱。
政府债券加快发行持续支撑社融
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16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继续加快,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
过去一个月,政府债券保持较快发行速度,继续支撑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今年前4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4.85万亿元,同比多3.58万亿元。财政部在4月已启动特别国债发行工作,并持续推进置换债券发行。据业内专家分析,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约9700亿元,同比多约1.1万亿元,拉动社融增速约0.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超2000亿元。业内专家认为,4月债券收益率较上月有所走低,企业抓住有利条件,加大债券融资力度,推动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随着财政部已启动特别国债发行,市场机构普遍预计后续特别国债发行将保持较快速度,促进拉动需求,提振社会信心,对社融形成有力支撑。
地方化债影响信贷增速
截至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2%,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约2800亿元。据市场调研初步估算,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的贷款规模约有2.1万亿元,还原后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维持在8%以上。
去年以来随着置换债务发行,融资平台等主体用发债资金归还银行贷款,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贷款的情况增多。业内专家强调,地方债务置换贷款,统计上会下拉信贷增速,但实质上只是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方式由贷款转变为债券,不影响金融支持力度。从长远看,地方债务置换有利于减轻地方化债压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4月份,新增企(事)业单位贷款是当月贷款的重要支撑因素,较上月增长约超6000亿元。2021年以来,企业贷款占比由63%升至68%,居民贷款占比相应由37%降至32%。业内专家指出,二者“一升一降”的背后,表明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了实体企业,居民融资需求下降也与买房投资等更趋理性有关。
考虑到外部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地方债务置换工作持续推进,叠加5月是传统信贷“小月”,业内人士预计后续有效信贷需求仍受多方因素影响。
从信贷利率看,4月贷款利率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4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2%,比上年同期低约5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55个基点。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货币政策利率调控框架进一步完善,通过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利率传导机制更加畅通,近期政策利率再度下调,有助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
金融总量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近期,“一行一局一会”联合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市场专家普遍认为,未来一段时期,金融总量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业内专家指出,剔除地方债券置换、银行不良贷款核销等特殊因素影响后,金融数据尤其是贷款实际增速在目前较好水平上还会更高。随着一揽子货币政策出台实施,利率水平下行、结构性工具创新,有助于激发有效内需,挖掘重点领域信贷需求。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推动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稳固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
近期中美经贸会谈发表联合声明,释放出积极信号,外部环境如果出现有利转变,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望更快见效,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也将更为明显。业内人士表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效果将持续体现。有市场信任的基础,政策的实际效果还会进一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