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4月,神木市被列入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神木作为资源型城市,电石渣、煤矸石等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利用成为一道难题,为拓宽固废利用途径,神木市建设了一批大宗固废产业链示范项目,涵盖了煤矸石井下充填、电石渣制脱硫剂、镁渣制水泥、粉煤灰制陶粒等多种利用方式,“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矸石 “返井”:破解采煤沉陷难题
随着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一、二号煤矿全面转入生产型矿井,面对达产后每年100余万吨的矸石量,公司积极探索煤炭高效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采空区煤矸石充填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的编制,提出“地面钻孔采空区注浆充填技术”。
在小保当煤矿智能化矸石充填系统控制中心,输送带正将开采出的煤矸石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智能充填系统,通过“破碎-制浆-泵送-充填”全流程闭环,将昔日的“工业废料”转化为治理采空区沉陷的“生态基石”。
“智能控制室实现成套设备一体化控制,包括矸石给料、破碎、制浆及泵送等流程。”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生产销售服务中心主任白彦飞介绍,整套系统采用智能回溯加AI识别技术,能够及时识别设备的异常状态,尤其对长距离充填管道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排除各类堵管隐患。
2023年4月,全国最大的智能化矸石充填系统在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成功投运,实现了矸石无害化处理,彻底解决了矸石外排问题,减少煤矸石外运费用5000万元/年,减轻了采空区地表沉陷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对改善矿区生态与居民生活环境,实现矿区生态恢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运行期间,我们成功攻克了矸石浆液长距离管输难题,并创新性地将采空区上方钻孔改变成定向斜孔的成孔模式。矸石充填系统投用以来,各类系统运行稳定,日处理矸石量常态化保持6000吨以上,年处理矸石量达200万吨。”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机电物资管理部经理杨小勇说。
电石渣 “重生”:固废变身绿色建材
在神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德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调度室内,电子屏上显示着电石渣通过传送带与生石灰经精准配比、研磨,转化为高效脱硫剂的过程,最终形成粒径200目的超细粉体,该公司每年可处置电石渣35万吨,日产脱硫剂800吨。
“生产线以湿电石渣为原料,采用‘部分煅烧+滚动消化碾磨’工艺,项目年生产脱硫剂24万吨,脱硫剂生产过程中不会释放二氧化碳,处置了北元化工、金泰氯碱等企业的湿电石渣。”陕西德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彦锋介绍,目前公司主要为榆林中煤、神木电厂、山西国金煤电等20余家企业提供脱硫剂。
电石渣是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的主要固废,长期以来因含水率高、处理成本高,多采用堆存或填埋。德彰公司创新采用新型技术,将电石渣中氢氧化钙含量提升至85%。
“我公司的新型脱硫剂产品处置高效、质量可靠,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未来我公司将继续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平台,进一步促进资源化利用项目逐步形成规模,充分发挥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引领作用。”陕西德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涛说。
系统集成:构建 “无废” 生态体系
从矸石井下充填到电石渣制脱硫剂,从生态修复工程到固废信息化监管,神木的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不是“资源枯竭”的被动应对,而是“变废为宝”的主动突围。
为全面构建“无废”生态体系,神木市还出台了《神木市煤基固废协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和《神木市微生物法处理煤基固废用于损毁土地生态修复的技术指南》,在废弃矿坑、采煤沉陷区等地实施“固废协同生态修复+”工程,推行“无废细胞”创建,建成国内首个“无废街区”——海螺湾街区,建成“无废小镇”“无废园区”“无废企业”等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建成投运神木市固废信息化管理平台,覆盖全市企业的固废信息,实现企业废料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监管。”神木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神木“无废城市”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按照《神木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到 2025年底,全市将建成煤基固废协同生态修复示范项目15个,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 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60%。
神木将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全链条管控”筑牢工业固废防线,以“全周期循环”深挖资源再生潜力,以“全社会参与”凝聚低碳生活共识,全力构建“源头减量更精准、资源利用更高效、绿色转型更普惠”的生态治理新示范,推动传统能源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为神木高质量发展擦亮“无废”底色。